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民间歌谣”专家组到洪安镇调研民间文化艺术工作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9 16:49:08
字号:

秀山网讯  628日,“民间歌谣”专家组一行来到我县洪安镇展开调研。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专家组一行亲身感受了我县“上刀山下火海”、拦门酒、傩戏、薅草锣鼓、苗歌、花灯等特色民间文化艺术。

 



“咚~~”“呜~~”下午3点,专家组一行刚抵达洪安老街广场万年台,迎宾鼓、长号、大锣、牛角便响起,专家们深深地感受到一股来自少数民族的好客热情,不由自主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手机录像留恋。

 



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刀山火海”就是傩戏众多表演的一项。还没欣赏完迎宾鼓,那头来自秀山民协的何建勋和戏班子已经开始“上刀山下火海”。

 



一座“刀山”竖立在广场中央。所谓“刀山”就是中间一根10多米高、碗口粗的铁杆,每一抬腿的距离安上一把刃面向上的刀。眨眼间,何建勋已经踏上锋利的刀刃。

 



“刚刚我看了,是正儿八经的真刀,锋利的很,这是真正的民间艺术!”何建勋惊心动魄的攀刀山表演已经震撼了专家组的心。

 



上了“刀山”之后,还要闯一关“火海”:摆上烧红的铧口(犁地的工具),一浇水就会滋滋作响,迅疾升起一团“水雾”。当表演者踩着铧口时,专家组无不为之捏了一把汗。

 



前方风雨廊桥上,,一道“路障”拦住了专家组行进的道路。相传,苗族好客,但客人进寨时,要接受特殊的迎宾仪式饮下拦门酒,喝了主人家自酿的甜米酒才能进寨。“三碗不过岗,要饮三碗才能过去哦!”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喝的是甜米酒,唱的是土山歌,看的是秀山花灯。秀山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的宫廷花灯和元代土著人的祭祀歌舞“跳团团”,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民间艺术。花灯传入秀山之后,当地人便视为神物供奉,并且载歌载舞的簇拥和膜拜,使其一开始,便具备了一种浓厚的祭祀性。在表演过程中,两盏花灯自始至终都是这一民俗活动的主体。而之所以是两盏,除了具有好事成双的寓意之外,也与阴阳有关。

 

“本来我是打算坐今晚的飞机飞北京的,看了这么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突然就不想走了,想在秀山多待两天。”专家们在观看完秀山花灯之后,连连称好。

 

(记者 吴国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