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从朝鲜战场到人生百年 老兵黄瑛的世纪守望
编辑:姚庭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5/10/24 16:32:48
字号:

【编者按】

山河已无恙,誓言犹铮鸣。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英雄的赞歌代代传唱。在重庆秀山,我们寻访了与党同心、走过近百年风雨的老兵黄瑛。他从血战朝鲜高地的无畏战士,到扎根基层服务乡邻的模范党员,用一生的坚守,将“人在阵地在”的钢铁誓言,熔铸进共产党人的初心与血脉。他的故事,是一部穿越烽火与建设的生命史诗,也是对“最可爱的人”最深情的诠释。

黄瑛

深秋的秀山,暖阳和煦。百岁老人黄瑛坐在藤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一枚枚军功章,浑浊的眼眸中似有火光闪烁——那是75年前朝鲜战场的硝烟,正在记忆里重燃。

“人在阵地在!”谈及当年,黄瑛苍老的嗓音里仍透着军人的铿锵,一如1950年寒冬,那个在朝鲜1071.1高地上向死而生的年轻班长。

烽火淬炼:与阵地共存亡  

1926年,黄瑛出生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三合场水竹湾。1949年7月,23岁的他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二师301炮兵团,成为一名炮兵战士。从解放青海的战场到剿匪一线,他凭借敢打敢拼的劲头,迅速成长为班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黄瑛主动请缨,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同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他接到关键任务——带领全班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切断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的南逃退路。

“美军的炮火把山头炸得全是碎石,工事全毁了,我们就用双手扒土抢修。”黄瑛的记忆里,那场战斗的每一幕都清晰如昨。美军逼近至30米时,他带领战士突然开火击退首轮进攻;面对敌军1个连配3辆坦克的二次冲锋,他抄起刺刀喊着“跟我上”,冲进敌群近身拼杀;敌军集团冲锋时,他果断分兵,亲率两个战斗小组正面抗击,指挥第三个小组绕后突袭,接连击退3次进攻。

激战至傍晚,阵地上只剩黄瑛和两名伤员,子弹、手榴弹全部耗尽,十余名美军借着夜色爬上山头。“阵地绝不能丢!”千钧一发之际,他抱起仅剩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奋力投向敌群……一声震天巨响,守住了阵地,也守住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尊严。

因在此战中的卓绝英勇,黄瑛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记三等功;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黄瑛举起右拳光荣入党,完成了从战士到党员的蜕变。

在部队的14年里,黄瑛始终冲锋在前。文化基础薄弱,他便白天训练、夜晚认字,因学习成绩突出再获三等功;1959年,他配合连队干部带队开荒生产,圆满完成任务,第三次荣立三等功。


转战基层:阵地变了,初心如磐

1963年10月,黄瑛脱下挚爱的军装,转业回到家乡秀山县粮食局。“在部队保家卫国,回地方就要为乡亲们办实事。”他把基层当作新“战场”,许下为民服务的新诺言。

1975年,龙凤区粮站因内部矛盾频发、职工人心涣散,成了县里的“老大难”单位。县粮食局领导找到黄瑛,希望他去“挑大梁”。有人劝他:“从好单位去穷地方,何苦?”面对善意的劝阻,他没有丝毫犹豫,只回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字:“行!”

到任后,黄瑛的“战场”从高地变成了粮仓,他带头捐出微薄积蓄修缮破旧库房,白天跑遍辖区摸清症结,晚上挑灯研究政策,创新推出“六动一体”工作法,让混乱的粮食市场秩序井然。

“黄书记不搞花架子,心里装着我们,也装着粮食。”老职工回忆,夏粮收购旺季,黄瑛连续半个月守在收购点,白天帮农民卸粮、过秤,晚上盯着粮堆防潮,累得嗓子沙哑仍不停歇。在他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龙凤区粮站次年就摘掉“落后帽”,获评县级先进。

此后,黄瑛又历任秀山县中和区粮站副站长、城西油厂党委书记,无论岗位如何变迁,他军人的雷厉风行和党员的清廉操守始终如一。1983年12月,黄瑛离休。离休时,他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只带走了一摞记满工作心得的笔记本和一枚枚军功章。

初心永恒:精神高地的无声守望

“拉环别扔,攒起来能卖钱;馒头皮别剥,粮食不能糟践。”女婿曾宪荣说,岳父的节俭几近“执拗”,那是烽火岁月刻入骨髓的记忆。当年分家,他主动将政府按军功政策分配的优待住房让给兄弟,自己选择空地皮;见邻居危难,他连夜冒雨抢修土坯房;遇市井不公,他挺身而出“折断黑心秤”。

离休后的黄瑛依旧“闲不住”,“能帮就帮”的赤子心从未冷却。对于黄瑛的晚辈而言,他守护的不仅是工作和岗位,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这份家国情怀已化作无声家风,浸润着后辈。他的六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扎根基层或勤恳创业;孙辈中走出研究生、医生、媒体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默默奉献。他们都把老人的“踏实做事、勤俭持家、爱国奉献”视为最珍贵的传家宝。

硝烟散尽,英雄暮年。如今的黄瑛虽已百岁,眼神却依旧清亮坚定。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耀,连接着75年前“最可爱的人”的英勇无畏,也映照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跨越时代的赤诚。

“现在的生活多好啊,都是先烈用命换来的,要珍惜。”老人的话语朴素如泥,却重若千钧。对他而言,“阵地”从未丢失,也永不会丢失。他用一个世纪的奋斗与坚守庄严证明:对党忠诚、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初心,就是共产党人心中那座永远矗立、寸土不让的精神高地。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