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昔日“臭水沟”变生态美景 秀山县11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
编辑:姚庭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4/11/21 16:11:02
字号:

       秀山网讯 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宜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展开。近年来,秀山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多元管控,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切口,最大限度恢复水体景观和灌溉功能,让曾经的一条条臭水河和臭水塘成为当地老百姓的“饭点广场”和“庭院经济的水缸”,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臭水沟”变清水渠

秀山县龙凤坝镇龙凤坝组的水井旁花红柳绿、草木清新,下午四时分,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井边清洗着晚餐需用的菜。与井水相连的一条溪沟流水潺潺,同样清澈喜人,四周绿篱、野花营造出宜人的清爽氛围。周边群众悠然的坐在井边桂花树下谈笑,怡然自得。

很难想象,曾经这里是一片黑臭水体。龙凤坝镇龙凤坝组村民杨胜军家住在这个井水旁,从前的样子,令他印象深刻。“由于这里水体水量少、底泥淤积和附近居民散养鸡鸭等原因,形成一条臭水沟,水质浑浊、恶臭弥漫,附近居民都怨声载道,绕道而行。”杨胜军说,臭水沟与一旁溪水相连,影响周边的水质也变差了。

“不过现在这条臭水沟全变样了。”杨胜军说,如今不仅水质变好,水井边上还修建了石凳、桌子,种植了树木,让我从脏乱差的“受害者”变成了优美环境的“受益者”。

据了解,龙凤坝镇有黑臭水体2个。其中,不少是周边群众排污、扔垃圾的顽疾之地,除明显路面水沟排水外,地下还存在各类管道,给排污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龙凤坝镇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在县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我们对各类明、暗排污管道进行了改造,全部纳入污水管网,又进行了清淤疏浚、生态回填、控源截污、栽种绿植等全面工作。”龙凤坝镇工作人员杨正飞说,村民们都痛恨“黑臭水”,一动工就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龙凤坝组黑臭水体面积538平方米,清理淤泥约282立方米,修缮管沟2200米、增加盖板2000米、种植植物1630平米。”杨正飞补充说,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既要集中力量整治好,更要立足长远维护好。为保证良好水质,每个项目都安排专人巡查监督,每周对河道进行清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让老百姓享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污水潭”变“饭点广场”

“以前大家生活污水都往这里面排,使得整个水潭都是墨绿色,老远都能闻到刺鼻味,周边杂草丛生,夏天蚊子苍蝇到处飞。如今不一样了,这里变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散步、聊天的好去处。”家住岑溪乡和平村的村民吴秀祥高兴地说,环境改善好了,附近的村民都好评不断。

今年,秀山县各部门“现场办公”对岑溪乡和平村黄坝组279平方米黑臭水体进行治理,修建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解决污水乱排的问题。同步清理淤泥和周边垃圾,实施生态修复、回填,最终消除了水体黑臭。

“这次治理后,周边群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我们借势宣传环保,大家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逐渐转变观念,再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这一转变过程令人欣喜。”岑溪乡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滕明富说道,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可真是做到老百姓心坎里的工程!”村里老少都这么乐呵着说。以后大家再也不用生活在臭气中了,感觉生活都跟着“升级”了。

【岑溪乡整治前(左)、整治后(右)】

11处黑臭水体摘“黑帽”

黑臭水体治理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根基,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向往。自秀山县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通过“县—镇街—村社”三级排查攻坚工作机制,对辖区内黑臭水体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尤其将村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作为排查的重点对象。以感官判断、公众评议、水质监测等方式综合评判水体状况,确保没有盲区、不留死角。对于排查出的农村黑臭水体,形成排查清单,建立“一水一档”,跟踪督办,逐项销号。

截止今年8月,秀山县成功整治了全县11处、总面积为14334平方米的农村黑臭水体,彻底摘去了“黑帽”,实现了动态清零,直接受益群众1.4万余人。

乡村水系环境的治理任重道远。在系统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上,河畅、水净、岸绿、景美蓝图正逐渐成为美丽秀山的现实画卷。

(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