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脱贫系列报道17丨曾凡胜脱贫记:三年建设“根据地 ” 五载创业建家园
编辑:付冲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1/4/7 16:26:18
字号:

秀山网讯 在乌杨街道大田坝村,提起曾凡胜,当地人都会伸出大拇指,称其一家“孝顺、勤劳”。几年的时间,曾凡胜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政策的扶持,从曾经的建卡贫困户“成长”为如今的养殖大户,并带领周围的村民一起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曾凡胜的养猪场。

返哺亲恩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都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回来照顾他们是应该的。”2013年,在广州打工的曾凡胜回到家乡,他内心也明白,回到家乡,就意味着重新开始。不管是在工厂做到了管理层,还是自己创过业成为老板,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刚回来那两年最窘迫,不然怎会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呢。”曾凡胜告诉记者,2013年,他因为父母患病而离开工作了十多年的广州市,回到家乡侍奉双亲。刚回秀山的时候,曾凡胜没人脉,钱也在之前办工厂的时候亏得差不多了。家中的5个子女,还有两个正在上学,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在曾凡胜的肩上。


曾凡胜养的肥猪。

“两位老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晚上他们休息了我们两口子就去屠宰场上班,白天在家,这样才能顾得到。”为了把父母照顾好,曾凡胜和妻子吴洪花不分昼夜地忙碌着。但是光是靠在屠宰场的那点工资,还是维持不了一家人的开支,生活显得十分窘迫。

“后面我们看到村里有很多人家的猪圈都闲置了,就想着反正我们白天也是在家的,不如多养点猪吧。”起了念头,说干就干。曾凡胜一家一家去和邻居商量,想借用他们的猪圈养猪。也许是曾凡胜的孝心打动了村里人,也许是看他们的日子过得太苦,邻居们都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就这样,曾凡胜夫妻二人正式踏上了养殖之路。每天,除了照顾父母、去屠宰场上班,夫妻二人还要把猪食挑到寨上的各个猪圈,让圈里的猪仔们都准时的吃上食。日子虽然艰苦,但在他们的努力下,仅两年时间,一家人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强不息 三年建设根据地 五载创业建家园

别看现在的曾凡胜就是个养猪的糙汉子。空闲时间,他还喜欢书法、乐器、唱歌,是个实实在在的“文艺爱好者”。“我家的春联每年都是我自己写,回来过的第一个春节,我家的对联就是‘三年建设根据地,五载创业建家园’”。

曾凡胜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曾凡胜自己书写的春联。

在寨子里养猪渐渐有了起色,曾凡胜又有了规模养殖的念头。“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不想再这么挑起猪食到处跑了,太苦了。”回忆起当年建养猪场时的场景,曾凡胜不时感叹自己“胆子大”。“手里就一万多块钱的存款,哪里够嘛。很多东西都是赊账,但是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要说当时是谁给我的勇气啊,就是政府。”曾凡胜告诉记者,当时建设猪圈,购买猪仔、饲料都差钱,眼看梦想的小船还没起航就要搁浅,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正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大田坝村支部书记蒋思学却不请自来了:“老曾,现在有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最高可以贷5万元,你需要不?”在蒋思学的帮助下,曾凡胜先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又申请到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资金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三年建设根据地”的小目标,也顺利实现了。


养鸡场。

有了场地,再加上自己和妻子亲力亲为地摸索钻研。曾凡胜的养猪事业一年比一年做得好。2018年,他扩建了专门用于繁殖小猪的猪场,饲养规模达到100余头。2019年,他又在养猪场的附近建了养鸡场,散养了200余只土鸡,每天仅销售鸡蛋,就有几十元的收入。“养鸡场就是空闲时间顺带着就建了嘛。现在我们家的鸡蛋都是别人预订了的,供不应求,光是卖鸡蛋就够我们两口子一天的生活费了。”对于现在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曾凡胜很是满意。

2020年,曾凡胜光是猪仔就卖了70余头,加上出栏肥猪的收入,产值60余万元。今年,他又养了20余头母猪,100余头肥猪。“争取今年把产值做到100万元。”“五年计划”有望实现,提起下一步的打算,曾凡胜信心满满。

投桃报李 带领乡邻奔小康

“凡胜,我家的猪拉了好几天稀了。你来帮我看看呢,需不需要打一针啊。”一大早,同村的曾现初老人就敲响了曾凡胜家的大门。听到求助,曾凡胜穿上鞋子就出门,直奔曾现初家的猪圈。“现在这个程度还不需要打针,我回去配点药你加到猪食里面。猪圈里的粪便不要用水冲,用草木灰和铲子清理干净就行了……”了解情况后,曾凡胜细细向老人叮嘱。

曾现初家曾经靠着在地里种粮食维持生活,因为劳动力的欠缺,日子也一度过得十分艰难。如今,在曾凡胜的带动下,他也养了几头猪,不仅自己家过年能杀上一头大肥猪。一年还能出栏五六头猪,收入增加近两万元。

帮扶干部在曾凡胜家开院坝会。

像这种的“上门服务”,已经是曾凡胜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日子好起来了,曾凡胜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邻们。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了猪,而他也成了村里的义务兽医。“养猪这些年,我买了很多养殖方面的书来看,也四处向养殖大户请教。现在基本上我一进猪场,就能判断里面的猪有没有问题。”曾凡胜坦言,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他在养殖这条路上吃过很多“哑巴亏”,现在自己有了本领,当然不能再让乡亲们在养殖这条路上跌倒。

如今,曾凡胜的名气已经远传十里八乡。不仅村里的人信服他,其他乡镇的养殖户也慕名来取经。“猪圈应该怎么修?猪种应该怎么选?防疫工作怎么做?”只要有人问上门,曾凡胜总是知无不言。

“这几年来,前后有三任帮扶干部来帮我摆脱贫困,发展产业。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异乡人,只要是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老百姓,我都有义务帮。大家好了,我们的农村就好了。”平凡朴实的养殖户曾凡胜,说到这句话时,眼中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全媒体记者  方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