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边城时评|中小县城崛起:战略重构中的机遇与实践——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看秀山县域发展面面观
编辑:姚庭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5/7/18 16:25:52
字号:

秀山网讯 2015年,十年之后的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为中国城镇化进程划出了一道清晰的时代分界线:中小县城从过去的"城镇化配角",正式跃升为未来十年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这场定位重构不仅关乎7.48亿县域人口的生活变迁,更牵涉全国近40%GDP的提质升级,其释放的七大发展信号,正勾勒出县域经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质"的转型蓝图。而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探索实践,也必将融入这一战略转型。

——战略定位之变:从"边缘节点"到"融合枢纽"

会议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置于七大任务之首,绝非偶然。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国54%、经济总量占近40%的基本面,与仅44%的平均城镇化率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总量可观但质量待升"的现状,既凸显了县域作为内需腹地的潜力,也揭示了城镇化的核心增量空间。

秀山的实践精准呼应了这一定位跃升。这个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通过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将物流时效提升30%,吸引多家通道关联企业落地;依托3万立方米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构建起辐射24.8万亩种植基地的全国性山银花交易市场。这种"从农业县到区域枢纽"的转变,生动诠释了县城作为"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辐射乡村振兴"双重角色的战略价值。当1356个城镇化率低于60%的县城都开始寻找类似的定位突破口,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

 ——发展逻辑之转:从"粗放扩张"到"存量突围"

会议明确的"存量提质"导向,直指县域发展的传统顽疾。长期以来,不少县城陷入"造城运动"的迷思,而忽视了建成区承载能力的内核提升。数据显示,当前县域基建人均投资强度仅为城市一半,这种差距既意味着短板,更暗藏着提质增效的机遇。

秀山的"3+2+N"城市治理计划颇具代表性:通过整治3个核心街道的交通拥堵与"六乱"问题,建立"感知-决策-复盘"的智慧治理闭环;在官湖片区同步推进道路升级与新能源基建,50座充电站的规划与新建小区100%预留充电桩条件的设计,让"集约高效"不再是抽象概念。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原嘉源锰业厂区转型为煜林光伏工业硅项目,不仅实现废气排放优于国标,未来将创造3亿元年产值与650个就业岗位,这种"腾笼换鸟"的实践,正是"内涵式发展"的鲜活注脚。

 ——城乡融合之策:从"二元分割"到"要素循环"

县城作为城乡融合纽带的功能,在此次会议中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向上承接大城市外溢、向下辐射乡村振兴的双向角色,考验的是资源要素的配置智慧。而破解"钟摆式迁移"的社会成本,关键就在于让县城成为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的稳定载体。

以秀山涌洞镇的油茶基地为例给出了一份答卷。通过引入18个浙江红花油茶品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里建成国家级宜机化示范园,管理成本降低30%;更巧妙的是"租金+薪金+股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1100亩基地与农户深度绑定,再叠加"油茶+黄精"套种及悬崖民宿旅游的规划,实现了农旅产值倍增。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让县城的科技、资本等要素有序下沉乡村,同时将乡村的生态、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县城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向城市看齐,"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就会从被动选择变为主动行为,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便有了坚实支点。

 ——产业升级之道:从"低端锁定"到"特色突围"

会议强调的"差异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县域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小县城而言,盲目复制大城市产业路径注定难以为继,唯有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实现"错位竞争"。

秀山的产业转型路径极具启示性。在传统工业领域,它跳出"锰三角"的路径依赖,将高污染厂区转型为绿色光伏项目;在特色农业领域,它更走出了一条"标准引领-研发赋能-价值链攀升"的升级路:发布《秀山银花等级质量标准》、建设山银花研究院培育"渝蕾1号",使丰产周期缩短至1.5年,推动原料销售向精深加工跨越,2025年签约10家企业、金额达2.05亿元。这种"一朵山银花撬动百亿产业链"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绝非只能停留在产业链低端,找准特色、做深价值,小县城同样能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挑战与破局:在攻坚克难中夯实发展根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的机遇,从来都与挑战相伴而生。资金缺口、产业空心化风险、治理精细化不足,是中小县城普遍面临的三大命题。秀山的探索也直面这些难题:基建投资依赖市级项目输血的现状,提醒着创新专项债与PPP模式的紧迫性;中药材产业需应对价格波动,倒逼仓单质押等金融工具的应用;乡镇级智治中心覆盖率不足,则凸显了数字化治理的下沉压力。

但这些挑战恰恰说明,县域发展的"新赛道"从来不是坦途,而是需要以制度创新破解瓶颈的攻坚场。当户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2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差距",当适老化改造与数字化基建同步推进,当"房屋养老金"制度让房地产转向品质升级,中小县城的发展动能将得到真正释放。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到秀山的实践探索,一个清晰的结论已然浮现: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发展的成败。中小县城的崛起,不仅是7.48亿县域人口的民生期待,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秀山作为武陵山腹地中小县城代表,必将在战略定位中找准坐标、在存量提质中挖掘潜力、在城乡融合中激活要素,未来书写出属于自己发展的新篇章。

(冷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