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期间,我县把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保障,围绕解决广大市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以健康秀山统揽全县卫生健康工作,重党建、谋思路、补短板、提能力,全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障,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我县各类医疗卫生健康机构达397个,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3个,民营医疗卫生机构74个。业务用房面积30万平方米,较2016年增长34%;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69人、职业(助理)医师1077人、注册护士2004人;开放床位3874张,较2016年增加1288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64张;2019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急诊服务135.49万人次、出院人数11.51万人次,分别较2018年增长8.76%、30.61%,较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21%、37%。
基础建设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近年来,我县积极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先后实施完成了县中医医院、中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堤镇中心卫生院、洪安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扩建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业务楼改扩建项目竣工投用。
核磁共振。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全县新配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CT、彩超、核磁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诊疗设备,新增冠状动脉造影、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微创介入等40余项新技术,全县医疗设备已达3.5亿元,比2016年增加2.1亿元。为洪安、石堤、梅江等11个基层医疗机构配置16排CT、彩超、DR等大型设备14台件,目前,全县10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4台件,较2019增加19台件。
DR机房。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设备配置,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和全科医生,通过“县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邻村代管等方式,确保村卫生室至少配置1名合格村医,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就近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雅江卫生院。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深化医改造福万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启动医通、财通、人通“三通”健康共同体建设试点改革工作,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龙头,分别与2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打造“上联”、“中帮”、“下捆”三级模式,在全市率先建立“双资金池”,推进共同体内“县、乡、村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有效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模式,投入1000万元资金率先在全市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信息系统;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配置50台自助服务机,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等服务,完善全县“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电子处方”两大数据库,新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485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糖尿病、高血压、孕产妇等专项档案医疗数据全部导入区域信息平台。
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开展中医特色技术操作32项、中医护理操作21项,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新建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科),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占比达30%以上。
石耶镇中心卫生院中药房。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围绕“两取消、一调整、六配套、一建立”综合改革内容,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和药事服务费政策,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实行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同步调整2281项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及“两票制”,严格控制药品不合理增长,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健康扶贫持续深化
积极探索健康扶贫服务新模式,核实核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患病人数和患病病种等,切实从源头上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区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开展“户户清”行动,大病专项救治达30种,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9.96%,慢病、重特大疾病门诊自付比例14.08%。抓实“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贫困人口大病救治扩大到30种,大病救治846人次,重病救治351人;医疗救助兜底28230人次,救助资金达1274万元,有效减轻了贫困户就医负担。
眼科医生在宋农镇新和平村为村民检查视力。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县乡村“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优化签约分工流程,家庭医生签约达13.47万人,慢性病签约服务27511人,在家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100%,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
超声科医生在宋农镇新和平村义诊。图片来源秀山县卫生健康委。
深化鲁渝协作,与德州市卫生健康委签订健康扶贫协作框架协议,27名帮扶专家来秀后,逐步理顺我县学科建设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帮助指导县人民医院“五大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介入中心等科室组建建设。同时,支医专家通过传帮带培训医务人员300人次,有效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记者 吴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