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地处武陵山区的溪口镇凭借自身特色,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锚定“产业增效、村庄增靓、乡风增善”目标,通过党建强基、产业富民、环境提质、文化铸魂等一系列举措,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乡村振兴答卷。如今,“十五五”征程已然开启,溪口镇正满怀信心,朝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是溪口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十四五”期间,该镇创新采用“党建 +”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全链条动能。构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的治理体系,将全镇划分为8个村社网格与21个院落微网格,并配备12名专职网格员,形成“中心统筹—板块联动— 网格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精准落地、高效推进。同时,溪口镇积极组建党员先锋队与志愿服务队,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一线工作中设立责任岗。党员和志愿者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溪口镇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室工作人员王亮表示:“‘十四五’期间,通过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党员和志愿者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障。”
产业富民:拓宽乡村致富康庄大道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溪口镇在“十四五”期间紧扣“中药材 + 特色种养殖”主线,大力引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共引育47家,建成5000亩山银花产业带、3500亩油茶基地以及30个特色产业基地,实现8个村社产业全覆盖。
为提升产业质量,溪口镇建成400亩标准化山银花示范基地,积极推广“五良”融合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集体与农户实现稳定双增收。此外,该镇创新组建2个强村富民产业联合体,推行“资源共投、股权共有、风险共担”机制。其中,龙洞社区联合体成效显著,让集体经济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元,累计分红达32万元;黄杨扁担村打造“共富猪场”,实现村集体年均收益超20万元。
溪口镇苗龙村支部书记陶池说:“‘十四五’时期,通过产业升级,我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拓宽了销售渠道,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十五五’开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环境提质:绘就乡村宜居美丽画卷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十四五”期间,溪口镇以“绿化、亮化、净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投入160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改造、路灯安装等民生工程,惠及353户群众。通过打造“一户一景”特色庭院,新建2处口袋公园、新增1000平方米绿化面积与4.2公里河滨步道,并配套健身器材与休闲座椅,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环境改善的同时,溪口镇注重培育和谐民风,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加大乡村文化的“长效培育”。通过建立“五清理一活动”长效机制,推动村庄从“一时美”向“持续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
黄杨扁担村村民崔永奉感慨道:“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环境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方便。”
文化铸魂:凝聚乡村发展精神力量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十四五”期间,溪口镇深挖秀山花灯、民歌等非遗精神内核,活态运用“黄杨扁担名片”,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技艺培训、非遗文创等传承活动,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该镇挖掘扁担“硬性、平直、无节”的精神内涵,将其延续转化为廉政服务机制,提炼“扁担”精神,推行“扁担工作法”,通过“三挑三事”模式实现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此外,选聘26名乡贤能人担任“扁担责任岗”,推动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黄杨扁担村支部书记刘刚表示:“‘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文化创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打造更多具有溪口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如今的溪口,油茶满山、银花遍野,庭院秀美、乡风淳朴。“十四五”已圆满收官,“十五五”正扬帆起航。
溪口镇宣统委员孙海莲表示:“‘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围绕产业、环境、文化、治理等关键领域发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擦亮‘黄杨故里 龙韵溪口’这张名片,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坚定前行。”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瑜 杨丽华 杨林波 杨帆 向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