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在贵州与重庆交界的边区,有一片2000余亩的郁郁葱葱山林,90岁的苗族老汉石维邦,杵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竿,天天往林子里钻。这习惯,他坚持了整整三十三年,就为1992年答应别人的一句话:“好,我帮你守山。”
石维邦
一句诺言 半生丈量
山风作证,时光为铭。故事的开端,朴素得令人心折。
1992年,时任重庆市秀山县雅江镇桂坪村党支部书记的石邦如,满心忐忑地翻山越岭,找到了位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达车村石浩组的远房亲戚石维邦。因为行政区划的交错,一块属于重庆秀山雅江镇却深嵌于贵州迓驾镇境内的2000多亩山林,长期面临着无人看管的窘境。政策掣肘之下,石邦如只能寄望于这位同族长辈。
这是一份当时看来费力不讨好、甚至毫无分文报酬的请托。“石叔,我们有一块插花地在你们这儿,想请您帮忙照看一下,行不?”石邦如搓着手,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然而,石维邦的回答没有一丝迟疑:“好!”。
一个没有签字画押、纯粹出于信任的口头承诺,如同楔子,深深嵌入了石维邦此后的人生轨迹。贵州松桃迓驾镇与重庆秀山雅江镇紧紧相连,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聚居之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交界之地便是乱象横生的“三不管”之所。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治安维护力度较小,守护任务就变得艰巨。
石维邦原计划守护山林到八十岁,然而时光流逝,这一守便是三十三年。如今,90岁高龄的他依然心系山林。石维邦常说:“做事就是要凭良心,既然我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正是这份朴实的信念,支撑着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梭在山林间。
石维邦和儿子石邦胜巡山
竹杖芒鞋 蹚过冷暖人心
巡山的脚步,踏碎了晨露,踏平了坎坷,也踏过无尽的误解与艰辛。
山林沉默不语,路却崎岖异常。每天两三个小时的跋涉,是石维邦的必修课。巡山途中,危险如影随形。他遭遇过野生动物的袭击,也经历过恶劣天气的考验,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守护山林的决心。
比起自然的险阻,更伤人的是人心。最初的几年尤为艰难。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守护着“重庆的地”,当地村民的不解、嘲讽甚至谩骂如潮水般涌来。“吃里爬外!”“捞了不少好处吧?”类似的质疑从未间断。村民们想不通,一个贵州人为何要“多管闲事”,阻止他们进入山林放牧、砍柴。面对这些误解和指责,石维邦没有过多辩解,只是默默地坚守着做自己的事情,不与旁人争辩,而是天天坚持巡山,硬是把2000多亩山摸得比自家菜园还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守,石维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地群众逐渐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看到了他对山林的深情守护。他守护的是山林,也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与“义”
石维邦守护的树苗已长成大树
山风传续 一支竹杖两代人
时光流转,山林苍翠依旧,山风在耳语着传承的故事。
石维邦的执着与坚守,无声地灌溉着儿子石邦胜的心田。看着父亲风雨兼程、无怨无悔的身影,那份对山林的眷恋与责任早已深植于心。在石维邦的影响下,石邦胜毅然决然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村里很多人都劝石邦胜一起外出打工,可他每次都坚定地摇头拒绝:“我走了,这片山林就没人照看了。这是一份责任。”
早些年,遇到石维邦身体不适时,他的妻子也会替他去巡逻,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着这片不属于自己的林地。他们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山林。他们还经常补种被砍伐、被破坏的树木,为山林增添更多的绿色。在他们的努力下,幼树都变成了参天大树,变得更加美丽,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的石邦胜,常常驻足葱茏的林间,带着与父亲一样的微笑眺望这片绿海:“我要守护这片土地山林。”一句承诺,两代坚守,用蹒跚和坚实的脚步,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守护网,网住了整座山的岁月流转,也织就了一卷生生不息的生态长卷。
2000亩山林
青山作证 响彻边界的“一家亲”
守护的终章不是寂静,而是在民族团结的土壤里开出繁花。
石维邦父子半世纪的付出,播下的不仅仅是绿荫,更是民族团结的种子。他们并非孤军奋战。每年春节,重庆市秀山县雅江镇的领导都会带着慰问金,专程来到石维邦家,用“噼啪炸响的鞭炮声”表达最高的敬意与感谢。这份跨越省界的认可,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最好慰藉。他们两代人的默默守护和奉献,得到两省(市)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好评,2024年石维邦老人被重庆市秀山县委宣传部评为“诚实守信好人”。
更有意义的变化在悄然发生。石维邦父子不再沉默,他们成为了最生动的宣讲员。扛着守护的成果,他们走村串户,用最朴实的苗语和土话,向贵州迓驾镇和重庆雅江镇两地的乡亲讲述树木如何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山林对家园的珍贵意义。渐渐地,“保护山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维邦一家的坚守,不仅守护了山林,更促进了贵州松桃迓驾镇与重庆市秀山县雅江镇之间的民族团结。他们积极向周边村民宣传保护山林的重要性,走村串户,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山林对大家生活的影响,呼吁大家一起加入守护山林的队伍。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保护山林的重要性,纷纷行动起来。
如今,重庆、贵州两地在他们的影响下,边区协作更加密切。两地之间互通了集市,在各自插花地,双方协调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石维邦父子的故事,是一场跨越半生的承诺接力。他们以脚步丈量忠诚,用岁月守护青绿,在最平凡的坚守中淬炼出最耀眼的生命之光。90岁的石维邦,身影虽已佝偻,目光却如青山般坚韧;石邦胜接过的不只是一根竹杖,而是如山的责任与无言的家风。在“插花地”上,他们用一生践行的那句“好”,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生根为最壮美的生态屏障和最动人的民族团结图景。这片被深情守护的山林,每一片叶都在讲述着信义的重量,见证着奉献的永恒。而那支回荡在深谷的山歌,注定在岁月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训 彭璐 杨丽华 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