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梅江镇民族村曾是“荒山寂寂、村落蒙尘”的代名词。碎石遍布的荒坡上,村民守着薄田度日,邻里间为地界水源争执不断。而今,百亩茶园青翠欲滴,青砖篱墙古朴雅致,河道清波映照蓝天,村民的笑脸如春日繁花——这一切的巨变,源于乡村振兴“三增行动”的深度实践——产业增效、村庄增靓、乡风增善,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荒坡变茶海 图片由梅江镇政府提供
产业增效:荒坡变茶海,220万工资背后的“绿色革命”
“446亩荒坡能种茶?当时谁信啊!”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何树梅回忆起2022年的情景,仍感慨不已。那时的荒坡碎石遍布,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着薄田度日。
转折始于一场“院坝算账”。村党支部开了10余场院坝会,何书记带着6名党员包联最抵触的几户村民,“白天帮着干农活,晚上蹲在院坝算细账:一亩地流转每年得200元,务工还能挣几千,不比荒着强?”两个月后,96%的村民签了流转协议。
依托国家扶贫政策,2024年4月,民族村标准化茶叶厂正式投用,在“公司+村委+农户”创新模式下,引入重庆妙泉嘉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季就加工鲜茶2.5万斤。技术员小吴是村里第一批去浙江学炒茶的“90后”:“刚开始炒出来的茶带焦味,师傅骂我们‘把金叶子炒成了枯叶’。” 如今,他们精心炒制的高山茶叶在沿海地区销售火爆,带动了当地200余人就业。从茶山开荒到茶叶销售,三年来已累计发放工资220万元,村集体实现年增收10万元。
“我家土地流转费今年有1500余元,采茶务工还挣了2万多,比种玉米翻了数倍!”村民何大娘的账本里,写着产业增效的鲜活注脚。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茶产业让“空心村”重聚人气——百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昔日冷清的村道上多了孩童的欢笑,老人身边有了儿女的陪伴,邻里间围绕茶园的发展有了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28000块青红砖砌起的800米景观挡墙 图片由梅江镇政府提供
村庄增靓:泥巴路变风景画,28000块砖砌出“网红地”
“以前村里污水顺着巷子流,猪圈就在屋后头,哪敢请亲戚来耍?”76岁的杨阿婆坐在自家院坝里,指着门前的河道说。今年,村里启动河道清淤时,她第一个拆了河边的柴棚。村民们投工投劳,用28000块青红砖砌起800米景观挡墙,墙上彩绘的苗族文化元素,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何树梅带着记者走到吴阿婆家的庭院,爬满竹篱,百日菊在石缸边绽放,墙角还摆着苗绣纹样的装饰品。“这是村里评的‘最美庭院’”阿婆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房前堆着柴火,现在每天扫三遍,看着都舒心!”如今,500余平方米的生态小花园串起全村风景,77个三格式化粪池让污水“隐身”,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常到河边写生,学生们的画里,总有“清清的河水里游着小鱼”。
学习苗绣 图片由梅江镇政府提供
乡风增善:芦笙调取代吵架声,一针一线绣出“精神共富”
“以前为了地界、水源,邻里三天两头吵架。”驻村干部易华明翻开“云上和事堂”的记录,“现在有纠纷线上说,线下‘同心桥’议事,今年10余起纠纷都化解在村里。”上个月,伍家与龙家因树木倒伏危及房屋安全,引发纠纷,通过线上调解,两家人当场握手言和。
在苗绣传习室,65岁的杨阿姨正教年轻人飞针走线。“这门手艺快失传了,现在村里办班,年轻人来得比赶集还勤。”她指着墙上的作品说,“你看这姑娘绣的蝴蝶纹,比我年轻时绣得还好!”民族小学的竹竿舞课上,孩子们跟着节奏跳跃,校长陈明说:“苗语课、苗鼓兴趣班一开,孩子们更爱自己的文化了,上次研学活动,他们给城里游客表演,个个都骄傲得很!”
更动人的是无声润物的家风传承。吴家媳妇杨桥芳,自嫁入这个苗家小村已整整6载。6年来,她每天悉心照料年迈的婆婆和患重病的兄长,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婆婆常含泪拉着她的手说:“我这辈子修来的福气,才有这么好的闺女啊!”而杨桥芳总是笑着回应:“妈,您养我丈夫小,我陪您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评‘好媳妇’,全村都投她!”何树梅感慨道。如今村民皆以善举为荣,暗自比孝顺、比热心,谁若对老人不耐心、邻里有隔阂,便觉脸上无光。这淳朴乡风,如苗岭清溪,滋养着一代代苗乡人,成为这片土地最温暖的底色。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华 田孟艳 通讯员 谭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