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站在秀山县涌洞镇河坝村的千丘梯田上,驻村第一书记吕晓磊的手机又一次响起。“还是咨询研学的!”他笑着挂断电话,“现在暑假了,来参观的学生多了,村里也更热闹了。”不远处的志留纪鱼化石工作站里,一群孩子正围着4.36亿年前的鱼化石标本惊叹不已。
谁能想到,这个曾因煤矿枯竭而没落的“空心村”,如今却依托世界级古生物化石资源,走出了一条“地质+”的特色发展之路,改变这一切的,竟是村民们曾经用来砌墙铺路的“破石头”。
破石藏“密码”:空心村的惊世转身
河坝村深藏群山,名字却烙印着水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因地下煤层短暂繁荣。“最厚的煤层不过六七十公分,人得趴着拖出两三百斤煤。”村支书姚友能比划着当年的艰辛。当贫瘠煤层掏空后,采空区沦为滑坡和泥石流的通道,两个村民组被迫整迁,600多人离开故土,除去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村庄仅剩200余“老弱病残”守着寂静群山。
河坝村的蝶变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2019年秋,河坝村村民拦下了一辆外地车。“鬼鬼祟祟的,肯定不是好人!”当他们发现车上装满了形状奇怪的石头时,更坚定了这个想法。直到对方出示中科院的工作证,村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破石头”里藏着惊世秘密。
原来,早在60多年前,湖南区测队就在川河盖附近发现过无颌鱼类化石,这一发现送到中国科学院后引起了高度关注。这一地区还有没有更多鱼化石,是否存在更早的有颌鱼类化石?多个专家团队历经几代人,一直在周边区域探索。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考队在川河盖发现了4.23亿年前的全颌盾皮类古鱼“袖珍边城鱼”。次年盛夏,更大的惊喜降临:4.36亿年前的“奇迹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灵动土家鱼”“滨海涌洞鱼”等化石群破土而出,构成了目前世界最早的完整有颌类化石群“重庆生物群”。
“这相当于找到了人类颌骨与四肢的‘老祖宗’。”科考队负责人朱敏院士的话掷地有声。奇迹秀山鱼将完整有颌类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早期环节,将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时期。
这些发现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一时间,这个小山村汇集了全球的目光,这个曾因煤矿枯竭而被遗忘的山村,成了全球古生物研究的“圣地”。吕晓磊说,古鱼化石发现前,涌洞镇的搜索量只有区区4万余条,如今已暴增至4亿条,翻了1万倍,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报道全球当日浏览阅读量超3亿人次。
科学变“钱袋”:“地质+”激活乡村动能
“不能让化石只躺在论文里。”当国际学术界的聚光灯聚焦河坝村时,驻村第一书记吕晓磊却在思考更现实的问题:“如何让化石的‘科学价值’转化为村民的‘口袋财富’?”这位来自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地质工程师,带着乡村振兴帮扶科研团队走遍村里的山梁沟壑,测出村里的水富锶、土富硒——原来除了化石,群山还藏着另一份厚礼。
“检测报告出来后,我感到惊喜的是河坝村的富硒土、富锶水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吕晓磊欣喜地说。此外,根据调查评价显示,河坝村水稻种植区中的所有水稻样品皆为富硒水稻,水稻富硒率为100%。
鱼化石被“正名”以后,河坝村的人流量变大了,河坝的梯田贡米也因此声名鹊起。“短短一年时间,我家承包土地的种植规模就扩大了200多亩,经营收入是以前的3倍。”种粮大户姚洪彪说。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姚朴放弃沿海工作回乡帮着经营水稻种植,如今经营着几百亩富硒稻田。“我们的秀娇香牌贡米供不应求,家门口就能挣到城里的工资,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姚朴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说。2024年,村合作社收获贡米14万斤,经营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双双打破河坝村历史纪录,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
当年“扣车”村民如今有的在工作站当园丁,有的在化石发掘点协助发掘化石,还有的在合作社长期维护贡米基地,还有的正在培训当讲解员。“地质+”经济模式让村民在村里有了工作,腰包鼓了起来。
2023年11月,河坝村获批“全国地质文化村”,一条“地质+科普+产业”的路子清晰起来。村里拓宽了道路,40多套农房换上新装,科普长廊里循环播放《鱼类的黎明》,陈列室里摆着“奇迹秀山鱼”文创产品。朱敏、沈树忠等院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不定期到村开展鱼化石发掘工作指导,并在河坝村建立重庆首个野外古生物“院士工作站”,持续开展鱼化石研究。
此外,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与河坝村立足世界级“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古生物原型,打造“奇迹秀山鱼”等8个科普IP形象,研发了秀山鱼化石文具、用品等科普文创产品15款,与当地特色农产品一并展出并出售,切实帮助河坝村民减贫增收。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联合秀山县规划自然资源局、涌洞镇政府开发志留纪鱼化石科普研学项目,为河坝村定制开发了鱼化石科普研学路线,形成“自然+科普+文旅”研学旅游新模式,全面促进了地学科普产业与古生物科学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
山村跃“龙门”:振兴路的科学答卷
2024年10月,河坝村凭借“一块鱼化石带‘活’一个村”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通过科学保护与创意利用的平衡,科研、文创、研学达成良性经济循环,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实现了真正的“鱼跃龙门”。
从“挖煤毁山”到“护石兴村”,河坝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如今的河坝村,既是古生物研究的“活实验室”,也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这块来自志留纪的鱼化石,不仅填补了生命演化的空白,更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中,勾勒出一条“科学赋能、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减贫新路径。这颗武陵山区的“化石明珠”,正用4亿年的智慧讲述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训 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