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秀山:红军借粮证见证军民鱼水情
编辑:付冲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1/5/27 10:45:52
字号:
【第1帧】

在秀山洪安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里,一直陈列着一张“借粮证”的照片。照片里,借粮证正面正中印有“米票”、“伍拾斤”字样,上方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借粮证”,下方还盖有野战军战地行政委员会章。


洪安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时入川的第一站,这张借粮证背后正是秀山土家儿女与刘邓大军一段军民鱼水故事。


【第2帧】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是中国文学巨匠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其原型地正是包括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所在的渝湘黔三省边区。


洪安镇位于秀山县东南角,是重庆通往中南地区的必经之地,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


“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清代诗人章恺一首《至秀山》可谓生动地描绘出洪安镇“一脚踏三省”的地理特点。洪安东与湖南省花垣县茶峒镇隔清水江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和本县的雅江镇山水相连,西部、北部与本县的峨溶镇接壤。


【第3帧】


也许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洪安另一个身份——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第一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战事并未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等地负隅顽抗。1949年8月国民党部署了一条以四川为防御重点,起于岷山,经秦岭、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延至五岭山脉的“西南防御战略”,妄图以此作为反攻基地。


为了全面、彻底地消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刘邓大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受命入川解放大西南。


解放大西南,关键是拿下四川,重心是攻克重庆。四川是大西南的心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庆是国民党指挥之地,“西南防御体系”重点。


1949年10月20日,根据“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刘邓大军从南京开拔后作出佯动的假相,第三兵团、第五兵团暗中分别直入川东、贵州,切断敌军南逃后路。后刘邓大军突然从东西横跨500公里的地域发起多路攻击,直取湘、黔、滇,造成对四川的夹击之势,一下子打乱了国民党的整个西南防御部署。


11月1日,我军发起川黔战役,大西南之战开始。


【第4帧】


现在,来往洪安和茶峒有两种方式。游客们偏爱坐上传统的“拉拉渡”,在悠悠清水江上想象翠翠和外公当年渡船的情景;两地的居民则大多从“洪茶大桥”来来往往。洪茶大桥是连接洪安和茶峒的纽带。


而在1949年,刘邓大军从茶峒到洪安却差点面临“无路可走”的局面。1949年11月,刘邓率领的二野司令部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城直抵茶峒,伪政府为阻止大军入川,烧毁了连接洪安和茶峒的唯一大桥——“洪茶大桥”,并四处散播“共产党的部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谣言,吓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急忙躲藏。


不久,当地老百姓从河对岸茶峒镇的亲戚口中听闻刘伯承、邓小平带领的部队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挖野菜充饥,睡石板街,对老百姓客气谦和。于是,百姓暗中奔走相告,把藏起来的8只“娘娘船”(可拖带小船的大船),拼凑成两艘简易渡船帮助解放军渡河。


11月6日下午5时,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重机枪强大火力加以掩护,20多个搬运工人撑着船,载着数十名解放军战士向洪安码头边打边进,洪安守敌一触即溃,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宣告结束。随后,他们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解放军胜利进入川东南第一镇——洪安。


【第5帧】


刘邓大军进驻洪安当晚,司令部用汽油机发电,不仅把整个洪安古镇照得通明,也给洪安人民带来了“光明”。


在洪安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当时,刘邓大军进入洪安时物资匮乏,多日行军也让战士们疲惫不堪。当地老百姓知道后纷纷把自家藏在地窖中、山洞里的米面、红薯等“保命粮”找了出来,捐献了1万多斤“保命粮”给解放军。


面对洪安镇老百姓的义举,第二野战军感动之余也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规,坚持“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部队当即把群众捐献的粮食一一作好登记,并制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新区“借粮证”,送到自愿捐献粮食的老百姓家中,让他们以后可以凭证再换回粮食。


【第6帧】


许多老百姓深受感动,解放后并没有去换粮食,而是把一张张借粮证保存到了今天。这一张张小小的“借粮证”,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文物,传递着革命前辈感人至深的廉政故事,更见证了秀山土家儿女与刘邓大军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


时光如梭,借粮证的故事已经远去,但刘邓大军严明的纪律、廉洁的作风、亲民爱民的情怀却在洪安边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得以永远地珍藏。


【第7帧】


洪安镇上,正对着洪茶大桥有一座高十余米的纪念碑——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碑。纪念碑修建于2009年,碑名由时任重庆市市长的王鸿举题写,正面镌刻的“走向大西南”五个大字诉说着当年刘邓大军在洪安浴血奋战的历史。


进军大西南纪念碑右边还有一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纪念碑,昭示西南服务团的各位前辈留守秀山、建设秀山的伟大情操。


1949年11月7日,解放军攻占洪安后随即解放秀山。1949年11月19日,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64人随刘邓大军后续部队胜利到达秀山,创建了巴蜀大地第一个县人民政权。


洪安是刘邓大军入川的第一站,秀山是巴蜀大地第一个县人民政权。解放军从这里开始逐步解放了大西南。11月11日解放酉阳、11月12日解放黔江……11月30日解放重庆,12月27日解放成都。


策划:王盐欢、朱俊峰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的数据...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