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清溪场镇葛麻村:贫困乡村“四变”展新颜
编辑:付冲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1/1/29 15:04:12
字号:

秀山网讯 从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车子缓慢行驶进清溪场镇葛麻村,道路蜿蜒,满目皆山,只见一条条水泥道路像飘落在村中的玉带,点缀在村居和农田间,茅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相对平整的土地,种下去的茶叶遍布在大山的各个角落。给这美丽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和生机……

荒山变茶山。

谁曾想到,过去的葛麻村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可发展的产业,贫穷,曾一度是这里最大的标签,葛麻村也被认定为全县24个扶贫重点村之一。

谁又曾想到,今天的葛麻村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志智双扶等措施,激发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仅仅几年工夫,葛麻村经历了“四变”,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在脱贫攻坚战中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因地制宜促产业发展 荒山变茶山

葛麻村距清溪场镇约15公里,与松桃县瓦溪乡相接。全村幅员面积4.328平方公里,农户2961550人。因地处山区,大部分耕地在25度坡度以上,生产条件较差。以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农业效益低下,村里青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全村经济发展滞后。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葛麻村人的一块心病。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村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葛麻村第一书记龙松说,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发现,葛麻村海拔在600-980米,水源洁净、土壤肥沃、主体气候明显,非常适合高山生态茶叶生长。2017年,葛麻村于因地制宜开荒土地1600多亩发展生态茶叶种植。


建卡贫困户李应诚在基地务工。

“我全家的收入全靠着这片茶园,现在不光脱了贫,未来的日子我也觉得越来越有奔头。”今年53岁的李应诚每天早上八点便会准时来到葛麻村茶叶基地开展管护作业。据了解,几年前,李应诚家因学致贫,由于缺技术,李应诚只得在附近打零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是拮据。自从村上发展茶叶产业后,李应诚和妻子被纳入茶叶基地长期管理人员,一年能有四万元的收入,作为股东,以后还有分红,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在葛麻村的茶叶产业已经覆盖了全村所有农户,其中建卡贫困户69327人,全村实现户户有产业,人均茶叶面积达1亩,预计到2023年达到盛产期,基地采鲜茶叶可达128万斤,收入达600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可增收4000元。”葛麻村支部书记何明贵介绍说。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变股民

为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村里还积极探索茶叶产业发展新模式,先后成立了嘉铭茶叶有限公司、集体经济性质的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带动贫困户以土地使用权及产业帮扶资金入股等形式加入,让农民的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合作社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65%,企业自有资金入股35%。实施“631”利益联结模式(群众60%、合作社30%、村集体10%,建卡贫困户在群众分红中按照13进行人口配股分红),确保贫困群众利益最大化,农户不光能实现务工收入,鲜茶采收出售或基地流转收入还有股权人头分红收入。

今年72岁的贫困户刘廷明,2019年上半年在茶叶基地务工收入就达6000元。茶园盛产后,按照亩产鲜茶叶200公斤、每公斤16元计算,刘廷明采收茶叶销售可实现收入3200元每亩。“不光务工有收入,还有分红收入,没想到我这么大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赚钱。”刘廷明高兴地说。


葛麻村茶叶加工厂建成。

龙松告诉记者,对长期外出务工、无劳动力的农户,还可按照每年300元每亩,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者大户获得租金收入。

“目前,村里面的茶叶加工厂也建成了,即将投入使用,届时茶叶产业便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龙松告诉记者,建立加工厂,增加产业附加值,让村民从传统农民变成“股份农民”,让农民真正捧上“金饭碗”。

“帮”字上出实招 干部变亲人  

“你前几天到过我们家,我们都觉得你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我们老百姓办好事,态度又好,我们不懂的你也耐心给解释,字白话不白,真心感谢你们。”前几天,第一书记龙松收到了一条匿名短信,字里行间全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简单的一条短信背后却是龙松和驻村队员用一件件实事换来的。

在几年的扶贫工作中,龙松和驻村队员从村民眼里的“外人”变成了“亲人”,真正地融入了帮扶的土地。“才来的时候,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开展工作。”思前想后,龙松决定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走访过程中,龙松和驻村队员宣传扶贫政策、座谈交流、政策讲解、产业发展、外出就业等宣传推荐,通过“鲜活”的例子、“零距离”的沟通,把贫团户真实的想法摸清摸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户解决困惑和困难。

茶叶基地一角。

“非常感谢龙书记,现在我们有了稳定收入,两个孩子也已经毕业了,另外一个孩子的学费我们负担得起,我们自愿退出低保。”两年前,李远光向龙松主动提出了要退出低保的愿望。据了解,李远光和其妻子都有残疾,虽然李远光有劳动能力,但其妻子却没有,家里还有3个学生,李远光只能在家做点零工照顾家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龙松通过走访了解到李远光家的情况时,为其落实了低保、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经过治疗,李远光的妻子恢复了劳动能力,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夫妻二人也去外地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日子逐渐宽裕了起来。

通过无数次的走访和为村民解决一件件的实事后,驻村工作队名声逐渐在村子里火了起来,“这些干部还真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呢。”借着这个机遇,龙松团结带领村两委协调解决了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小事、难事,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旧貌变新颜  

没想到水泥路一直通到山顶,没想到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没想到村里到了晚上也能这么亮堂.......“四变”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变化,“感谢你们,为我们村做了好多事,修了路,通了渠,发了电……”这样的话语,在一个个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葛麻村质朴的村民口中。

近年来,葛麻村大力实施通组公路硬化3.1公里、入户路硬化6.3公里、人居环境改造97户,整治山坪塘3个。完善小型水利设施和生产便道,改扩建排洪沟2公里、边沟2公里,堰渠3公里。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落实保洁员5名,实现村庄常态化保洁。

物质生活变好了,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

低保户杨燕飞打扫卫生。

上午做完家里的事情后,葛麻村的低保户杨燕飞便开始出门义务打扫村里的清洁卫生。“现在政策这么好,我没什么文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村里扫干净,也能为村里做点事情。”当问及杨燕飞为何要来义务打扫时,她开心地说。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道路、水利、通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的贫困村正一步步嬗变,产业兴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变好了,沉睡的大山“活了”,葛麻村也有了新的规划。“依托一千多亩的生态茶园和山清水秀的环境,以及高海拔的云海,打造乡村旅游,把更多的人吸引到葛麻来,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在龙松和村民们心中,盘算着一个更美的小康梦。

全媒体记者 彭璐 实习 方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