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12月是岁末寒冬时节,气候特点为天寒地冻。
此时,秀山县官庄街道雅都社区就业扶贫车间,除火热工作场面还有和谐工作氛围。
就业扶贫车间。
车间名叫秀山云都服装生产车间,田小云是车间负责人,她今年42岁,曾是雅都社区一名普通农民,从穷山沟在家务农到搭建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就业,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跨越,所搭建的扶贫车间,也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行走奔跑 坚定信心决心
日前,记者来到雅都社区就业扶贫车间采访了田小云,所在的雅都社区村组干道四通八达,民房建筑错落有致,就业扶贫车间“深藏”于其中。进入车间,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取暖设备不停地散发出热量,流水线上年过半百的阿姨们正熟练的操控服装机器对布料进行加工,田小云则是对已完成服装进行润烫。
田小云对已经服装成品进行润烫。
“上一款服装刚生产完成下线,紧接着又是新款上线,按照目前生产进度和生产标准,预计能提前完成。”田小云介绍,正在生产制作的服装是工作服,订单量共3000件,目前进度已经过半,在5天后,她们将完成订单交付。
在多年以前,田小云对车间服装工作完全陌生,除了务农,便是利用手中针线为家人及周围邻里缝补破旧衣物。此时的雅都社区,还被贫穷包围;群众增收渠道单一,部分群众徘徊在温饱线上、吃不饱穿不暖。上世纪90年代,田小云选择了外出务工。
田小云说,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对她触动很大,她选择外出务工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挣钱,改变贫穷面貌。
务工期间,她先后在广州、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服装厂务工,务工的同时对服装生产加工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她的经验也逐渐积累起来。在她看来,知识技能在提升,工作岗位得到提拔,工资薪酬也在增长,说明通过服装行业必定能为自己家乡带来财富,驱散贫穷落后“严寒”。
忙碌的工人。
如何利用服装行业助推家乡发展?田小云还在务工创业路上奔跑。
这时候,随着全县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官庄街道辖区村组(社区)一个接一个相继战胜贫穷,辖区贫困户更是接二连三跨过“两不愁三保障”门槛,充分实现脱贫摘帽。所在的雅都社区不例外,该社区居民田小云更不例外,街道通过强化返乡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用活创业扶贫资金等措施,让在外务工的田小云有了返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家庭车间 洋溢家庭氛围
2019年3月,雅都社区就业扶贫车间正式挂牌,总投资40万余元,共20台服装加工设备,工资实行计件发放,每人每月务工收入在3000至4500元之间。目前已成功吸纳20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建卡贫困户3名。
“工厂不仅在大城市可以看到,在村上也能看到,周围邻里上班也非常方便。”田小云说,未过多考虑,她就把自己家变成了车间,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群众。
在她家一楼,记者看到除厨房厕所未做调整外,其他房间都进行过布置;分别为服装裁剪车间、材料仓储间、润烫车间、集散打包间等房间。
田小云正抽样检查原材料。
晌午到来,繁忙的车间进入了短暂停歇,田小云便在厨房灶台前操练起锅碗瓢盆,为车间务工阿姨们准备午餐……
不多时,热腾腾的鸡蛋面出锅了。
“在这里上班大家都非常轻松,也非常热闹。”务工群众王礼芳,今年57岁,曾是当地一名建卡贫困户,因病因学致贫,一家六口人,车间挂牌前,她在家要照顾家庭,没有任何收入,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车间落户的时候,她便主动联系田小云报名参与务工。对于这份工作,她也表示,既有可观收入,也有家庭氛围,上下班非常方便,工作时间比较自由。
午餐很快结束,车间又恢复之前的热闹。
据了解,自该车间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物质与精神”齐推进的良好局面,在产量产值方面,车间服装年产量均保持在10万件上下,年产值近千万元。
“从事服装生产既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儿时的一份初衷,通过搭建服装生产车间,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也是我的一份责任。”田小云表示,为了加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她将会借用“电商+扶贫”方式助推车间发展,壮大企业规模,让更多群众就近有收入。
(全媒体记者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