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龙池镇洞坪村杨明勇的家,印象最深的,是满地的垃圾和漏雨的屋面。爷爷杨远金唉声叹气地抽着闷烟,儿子杨明勇和孙子杨石旭躺在床上睡着觉。祖孙三代,绝望地窝在家里。
原来,看似身强力壮的杨明勇,这些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随着母亲的去世和妻子的出走,他不仅要照顾年过古稀的父亲,还要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一直以来,杨明勇依靠外出务工,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算苦点累点,他也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但是祸不单行,杨明勇偏偏患上了鼻咽癌。巨额的手术费用,已经让这个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家庭负债累累。
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让杨明勇一家的生活迎来了转机。成为建卡贫困户之后,当地政府首先为其落实了农村低保,并对其房屋进行了维修。从此,作为一家人的顶梁柱,随着身体渐渐好转,杨明勇开始振作起来,又打算外出务工挣钱。但是,由于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的生活,离家太远都不现实,甚至去县城务工都不适合。
为此,村上主动动员杨明勇种植中药材,并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务工。但是,由于父亲年迈多病,家里又要喂牛,很多时候,他都没时间去中药材基地务工。随后,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通过与杨明勇交流和沟通,最终决定帮助杨明勇在家养牛。这样既能够方便他照顾家中老人、小孩,又能够充分利用养殖脱贫致富。
于是,杨明勇主动申请办理扶贫小额信贷,获得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并于当年购买3头成年黄牛,加上自己已有的,养殖规模达到了6头。
牛越养越多,放进山里散养越来越不方便,满山乱跑不利于管理。驻村工作队走访了解之后,建议他充分利用房屋周边的空间,修建一个能容纳10头牛的牛舍,待资金宽裕、牛群更大的时候再择地修建更大的牛舍,并仔细帮助他计算新修牛舍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为解决当前牛舍修建的资金问题,驻村工作队帮助杨明勇在社会扶贫网上发布了筹集修建资金的需求,并及时转发至朋友圈,不到半个月时间凑齐1000元,解决了沙子、水泥、墙砖等材料费用,杨明勇自己在家动手修建,不到一个月就建完投入使用。目前,牛舍里也圈养着黄牛10头,价值8万元左右。
圈养需要大量的饲草,没有足够的饲草,除了进山割草之外,他还在附近种植玉米及饲草作物,购买了电动切草机。为方便运输草料,还购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早上、下午各进山割草一次,其余时间便抓紧农作物种植,除了2亩水稻、4亩玉米、1亩红苕和一块菜地,家里还饲养了2头猪。
从去年开始,儿子杨石旭开始上幼儿园,由于校车不进村组道路,为了节约开支,杨明勇每天还要负责接送上学。虽然每天的时间很匆忙,但他脸上的笑容缺越来越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忙并快乐着”。
眼看杨明勇养殖的干劲越来越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人居环境仍然还没有得到改造。尽管工作队及村委帮助他家硬化了院坝、修建了卫生厕所,但是,由于劳动力不足、房屋本身修建时间较长,已经饲草飞溅等因素,日常卫生的维护尚不到位。更严重的是,家里抽屉柜上摆满了机器零件、床上堆满衣服、儿童玩具散落一地,杨远金的房间甚至连一个木床都没有。堂屋堆满大包小包的谷物,室内外均达不到整洁的程度。
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利用工作经费为杨远金购买了一架木床及床垫。当帮扶责任人计划帮助他们购买一个圆形谷仓时,却被杨明勇谢绝了,他回答说,政府给予的帮助已经够多了,不能再这样“等、靠、要”。对此,驻村工作队制定了环境卫生促改计划,每次走访必定督促其整理室内室外环境卫生,指出卫生较好的方面,也提出做得不够的地方,帮助他们养成勤整理、常整洁的习惯。
现在,当工作队走进他家的时候,环境卫生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当问及申请评为建卡贫困户以来对扶贫工作的评价,杨远金说:“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我们家今天不可能有这么好,儿子生病帮我们解决住院费,养牛又给我们不要利息的贷款,又帮我们解决了低保,连家里漏雨我年纪大不能上房捡瓦都帮我们解决了,除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委领导,我们没有任何要求了,家里吃穿都不愁了,国家帮我们够多了,现在要靠个人了。”
如今,帮扶干部形容杨明勇户建卡6年来的变化用了四个好:身体康复好、精神面貌好、环境卫生好、产业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