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维刚精心管护黄桃。(受访者供图)
|
“今年,我种的黄桃卖了30万元。你们想不想也种出又大又脆的黄桃?这一次,我来教大家一个‘秘密武器’——下秋肥!”近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龙凤村枫香坝组的黄桃园里,村民付维刚趁着久雨转阴的天气召集乡亲们到“田间课堂”来,讲解自己种出优质黄桃的“秘密武器”。
这位传授种黄桃种植“秘密武器”的付维刚今年41岁,在当地干群帮助下发展黄桃产业脱了贫,还毫不保留地向邻里乡亲传授种植技术。
对此,他憨笑着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乡亲支持我脱了贫,我要带大家奔小康!”
生活将他逼回农村找出路
要不是儿子得了重病,2000年退伍后一直在江浙打工的付维刚,从没想过要回到老家大山里务农。
“2006年我的儿子出生了,没想到不久后,他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脑瘫。”当时,付维刚和妻子一边在浙江打工,一边带着孩子到处求医。无奈花光了积蓄,儿子的病情也未见好转。为了能安心照顾孩子,他们决定回老家秀山龙凤村。
屋漏又逢连夜雨。这时,付维刚的父亲又患上重病,让这个原本日子就过得捉襟见肘的家庭更为困难,欠下了10多万元债务。
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埋头务农的付维刚十分焦急,夜不能寐:在家务农能否扭转命运?怎么种地,才能赚到大钱?
黄桃产业让他锁定脱贫目标
“多亏了镇政府干部们的指点与帮助,让我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种黄桃。”2015年,得知付维刚在浙江某果园打工时接触过黄桃种植,清溪场镇的农技干部便鼓励他试着种黄桃,还推荐他到浙江果园参观学习、报名参加县里的果树种植培训班。
几经参观与培训后,付维刚发展产业的信心倍增,很快便托人从浙江买来果苗,在周边的闲置地上种下10亩黄桃。
从此以后,付维刚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尽力地管理着黄桃。天晴的日子,他就起早贪黑地泡在果园里搞管护;一旦下雨空闲,他就抱着书籍自学种植技术;每次参加县、镇培训班,他都是扭着授课专家帮他答疑解惑……
2017年,他精心呵护的10亩黄桃喜获丰收,一个个大大的黄桃不仅重达半斤,甜度值更高达16度。
“真没想到,我种出的黄桃,比浙江那边种出来的还要甜。”付维刚欣喜不已,这年他采摘的1万斤黄桃热销市场,卖了整整12万元!
乘胜追击扩大规模
首战告捷的付维刚再次夜不能寐,他信心满满地与家人商量决定:贷款,扩大黄桃规模。同时,他希望征得外出务工村民的同意,再流转到20亩闲置土地。
可是,要办好这两件事,对于不善言辞的付维刚来说,并不容易。
“镇村干部和村民们了解我、帮助我、支持我,要不然我很难一下子就贷到款、租到地。”付维刚说,最令他感动的是,村里的另一位贫困户杨昌德得知他要租地,便主动将地流转给他,还说:“只要你好好种黄桃,不让土地荒芜了,我不要一分钱租金。”
后来,当地政府为了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又为龙凤村修通了水泥路。几个流转土地的村民反悔了,想毁约收回作他用。
“合同都签了,果苗都种了,我当时头都大了!”这一次,付维刚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又不想与村民撕破脸皮,只好向村干部们求助。所幸,村干部多次协调后,成功说服村民继续履行合约。镇里还安排农技干部刘建军到他家,手把手传授黄桃管理技术。
“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付维刚夫妻感激不已,全身心地投入到果园管理当中,并为自己的黄桃申请了商标——“维刚黄桃”。
到了销售季节,夫妻俩又想方设法打响品牌,发起了“亲子找桃王”比赛,学着做网络直播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顾客品尝到“维刚黄桃”。去年和今年,付维刚的30亩黄桃均产果5万斤左右,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记者 汤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