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在咱们农村,总有一些人会在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后,返乡创业,扎根农村,致力发展农业,在自己脱贫致富后,仍不忘把带动周边乡亲致富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家住乌杨街道长滩村的陈信斌就是其中之一。
陈信斌帮助务工村民挑运“雪里红”。全媒体记者 吴国超 摄
今年44岁的陈信斌是长滩村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作为一名农业种植带头人,他既是乌杨街道街道脱贫致富的代表,也是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践行者。记者见到陈信斌时,他正组织帮工挑运自家基地里的“雪里红”。时下正值春耕春播的最佳季节,他计划收割完去年种下的“雪里红”后,再种植辣椒。
“我现在采取的是轮作模式,春季以种植辣椒为主,秋冬季节就种植雪里红。”陈信斌告诉记者,去年种植的“雪里红”大约可以收获14万斤,因为是制作腌菜的主材,“雪里红”很受市场欢迎,据他预计,经由清溪场镇阿秀食品厂收购后,刨去成本,这批“雪里红”还能给他带来约7000元的纯利。
打工仔转型做农场主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陈信斌的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已达到104亩,一年种植下来,毛收入可达60万元,除去土地租金、种子、农药、肥料、人工等成本,净收益有20万元左右。种植辣椒、土豆、“雪里红”等农作物,对目前的陈信斌来说,已是手到擒来。可时间退回到1997年,那时的陈信斌还在广东打工,又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农业呢?
上个世纪90年代,正处于南下打工热潮。1993年2月,迫于生计,刚初中毕业的陈信斌踏上了开往广东的列车。“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陈信斌到广东干了几个月的苦力活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砍过木材、当过搬运工、做过建筑工人,也进过轻工业厂。
正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全媒体记者 吴国超 摄
“后来,有个广东本地的哥给我讲‘我们广东遍地是黄金,就看你怎么去找!’,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当时脑里就灵光一闪,就准你们广东遍地是黄金,不能我们家乡遍地是白玉吗?”遍地是黄金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陈信斌的内心,也让他萌发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回到秀山后,由于没有其他的技术,农民家庭出生的陈信斌选择从农业入手开始创业,并在妻子的家乡长滩村进行实践。气候条件怎么样、土壤适合种什么、什么季节上市、销量怎么样?通过市场调查、实地走访和自己下地实践的经验,陈信斌最后选择了以种辣椒为主的农民创业之路。
300元一亩,一签就是十年。2007年,陈信斌种完自家地后又开始承包周边乡亲的田地发展农业。十余年来,他一边从书本中学习种植知识,一边在田地里进行论证改进耕作办法。施什么肥、施多少?什么虫害用什么药,几时浇水,浇多少水?通过不断钻研,把自己变成了田地里“土专家”。
大棚内茁壮成长的辣椒苗。全媒体记者 吴国超 摄
从最初的几亩,慢慢增加到几十亩,再到现在的一百余亩,通过不懈努力,陈信斌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场主,在当地赢得不少名气。在他的蔬菜基地中间,有三个占地十亩的薄膜大棚,那是他为辣椒准备的冬季育苗大棚。只见大棚内,辣椒苗正茁壮成长。
先富带后富,不忘贫困群众
近三年来,陈信斌的蔬菜基地依托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累计生产各类优质无公害蔬菜近800余吨,既为秀山县城各大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的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他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基地里面现在流转过来的土地有30亩来自建卡贫困户,不管我收益是盈是亏,首先都要保证他们的租金到位。”自己这里有收入了,陈信斌心里又挂念起了周边的贫困户,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他还常常在农忙时优先让周边的贫困户到基地里来务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农忙时,在基地里务工的周边群众有20多个,平时一般就10来人左右。”陈信斌告诉记者,常年在他基地务工的建卡贫困户就有10人。
今年57岁的张才英就是其一,她是长滩村杨家院组的建卡贫困户,在陈信斌的蔬菜基地里务工已有四年。“一年在陈信斌基地里务工大概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平时一天60元,忙的时候工钱还多一点。”
除此之外,陈信斌还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平江河贯穿长滩村而过,长滩村民去河对面务农必须要从这条河过,因为没有过河桥,每年涨水时,渡河就十分艰难。见到这一状况,陈信斌找到当地村干部共同商量,决定采取集体资金+群众自筹修建一座漫水桥。陈信斌不仅参与筹资,还无偿支付了修桥工人的工资。2018年冬,由于一次特大洪水冲坏了部分路面,陈信斌又无偿投入12500元进行维修,解决群众农业生产出行的问题。
陈信斌套种柑橘+土豆的蔬菜基地。全媒体记者 吴国超 摄
今年,陈信斌计划在基地里划分50亩地出来,发展“水果+蔬菜”组合经济:林上种植“明日见”品种柑橘,林下种植山东引进的土豆,通过林上林下套种把土地的收益进一步扩大。同时,他还准备开设辣椒课堂,与当地农户分享自己十多年的辣椒种植技术和经验。
陈信斌说:“我作为一名种植大户,一名致富带头人,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责无旁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无偿把技术传授给乡邻,培训出大量的种植技术人员,带动其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
(全媒体记者 吴国超 实习生 龚佳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