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廊桥,古街,2019年8月15日,调研工作正式启动,当我从重庆主城出发,经过六小时车程,第一次来到秀山古城时,眼前的如画美景便牢牢刻在我的脑海里。
(古城一隅)
梅江河流淌着一汪碧水绕城而过,风雨廊桥连通河畔两岸人来人往,黛瓦白砖封火墙,徽派古韵尽显,土家特色吊脚楼,民族风情浓郁,晨雾缭绕中传来悠扬的民俗小调,老街深巷里早市已经热闹非凡。看山望水赏景观城,这里俨然是一处隐藏在尘世间的世外桃源。
(古城一隅)
在当地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调研组一行循着青石板街走进古城深处,这里是当地原住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所在,古朴的建筑盖不住烟火气息,细长的巷弄盛满了人情味道。古城的街道不宽,把人和人的距离拉得更近,各家大门大多打开或是虚掩,方便邻里走动。这家门前,两位大爷举棋对弈;那家小院,大家一起共饮清茶;楼下是孩子们的嬉戏玩闹,楼上的阿婆们正在闲话家常,随意敲开一家院门,你都可能被盛情邀请来观赏几株鲜花,些许盆景,置身这里,其乐融融。
(秀山社饭)
我们在惊讶之余不禁好奇,两百多年前,秀山先民们是如何在偏远的武陵山深处建成这座雄伟坚固的城池,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秀山人又是如何演绎生活的平凡喜乐和和美美,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了探寻。
葱茏如盖的乌杨树下,当地长者给我们讲起了乌杨过江的传说,那是在田园蛮荒的土司时期,一对情投意合的男女用殉情的方式,唤醒了当地青年打破土家族、苗族与汉族“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规定,世间万物,以和为贵,民族交往,自此不分彼此。从乌杨过江的故事开始,古城人心中有了和的精神种子。
(乌杨树下)
清乾隆元年,朝廷改土归流,知县夏景馥奉命到此建城置县,乌杨过江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他。为了避免劳民伤财,激化民族矛盾,夏知县放弃了已有的规整街巷,依山取势选择在一片荒地上修建新城,当地人感念他的仁和宽厚,纷纷出工出力,短短数月,五族杂处之地,黔楚咽喉要塞,秀山古城,巍然镇蜀陬。
(秀山古城)
后起的秀山城渐渐迎来了川流不息的客商,凭借着众多油商的同心合力,优质的秀油顺着梅江河走出了武陵山区,名扬大江南北。
(秀油)
在古城里传唱的民歌《黄杨扁担》,描写的就是秀山人挑着扁担,走贩经商的过往时光。一代代秀山人就是这样,靠着挽起的手臂与相互的扶持,在群山之中开拓出一条通达的商贾之路。到民国时期,秀山古城已经成为重庆东南重要门户。
现在,古城民族学校的孩子们既可以通过苗汉双语教学了解彼此,自由表达,也可以通过周末课堂和外面的精彩世界互通讯息,频繁交流。
在秀山,哪怕是不会说普通话的乡下老农也能拿起鼠标卖山货,不会上网的村头老太也知道电商这样的时髦词汇,大伙儿将秀山电商联盟取名“村头”,他们要一起站在村头,看着大山里的古城走向世界。
(秀山柑橘走出大山)
“一字和,万事着”,在调研和拍摄期间,这句当地俗语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秀山人认为,为人讲究一个“和”字,心里才能踏踏实实,做事讲求一个“和”字,方能事事有着落。
从街坊邻里间最简单的和谐相处,到经商从业最无私的和衷共济,再到开放包容与时俱进谋发展,“和”“合”二字,在秀山有着特别的意义和精彩的演绎。和合共生,让古老的秀山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代都市,宛若城市森林,邻居相见不相识,焦虑,急躁,忙碌,这些情绪让我们很难停下脚步,关注自己,关心身边人。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能让大家了解秀山人代代相传的和合共生的处世法则,感受秀山城远离喧嚣的清静与自然,放慢节奏,静下心来,体验最质朴的人情味,做一天休闲平和的秀山人。
《记住乡愁》第六季《秀山古城—鸡鸣三省 和合共生》播出定档:2月28日周五晚八点,CCTV4邀您一同感受秀山古城的温情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