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初到梅江镇杠龙村便民服务中心驻地,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一团团铺满院坝的紫苏,在紫苏的边上还有一堆堆秸秆,好一个丰收的金秋!
谁能相信,这里曾经的地种玉米红苕,这里曾经的路是泥巴坑洼……而今,这里的地里种满了油茶和中药材,道路也变成了一条条干净水泥路。
自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他们干群齐心、战天斗地,让这里“土生金,路畅通,家变美”。尤其自豪的是,老百姓有了自己的产业。
土生金
近日,记者从梅江镇政府出发,沿着038乡道,途跨贵州界,历经40分钟车程,来到杠龙村。一下车,便民服务中心坝子上的一片褐色呈现在眼前,几位老农正忙着翻晒。
记者好奇?“这是晒什么?是你家种的?”
“我在这务工,地上晒的是紫苏叶,今年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的55亩紫苏大丰收。趁今天天色好,抓紧时间翻晒,好卖钱。”刘菊云边翻晒边说。
“她是村里建卡户,一个月能做到20多个工”。扶贫第一书记赵通旭说,全村56户建卡户,已实现土地入股全覆盖。
对于杠龙村“九山半水半田”,赵通旭勾着指拇地向记者介绍村情。
“杠龙村位于梅江镇东南部,距离梅江镇政府约15公里,海拔700多米,5个村民小组267户1330人。”
去年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茶450亩,群众们积极性非常高。
鉴于,油茶至少要三到五年才见效益,村里采取套种中药材——紫苏,采取订单保底收购,“今年,紫苏叶和秸秆至少可以收入4万元。”
与赵通旭交谈得知,紫苏丰收,既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又管护了油茶。
赵通旭一本正经地说,看似“锅盖形”的杠龙村,海拔、坡度非常适合种茶叶。预计今冬在油茶地套种茶叶500亩。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体化,群众则自行管护。
路畅通
“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这曾经是杠龙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杠龙村早已今非昔比。说起现在道路?刘菊云举大拇指称赞,高兴地说:“以前到巴家乡去赶场要走一个小时,现在赶场天有车只要10几分钟。”
看着刘菊云的笑,瞬间想到儿时老家的泥巴路,特别是雨天,寸步难行。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赵通旭介绍,去年该村完成公路硬化6公里、入户便道5公里。下一步,该村还将加大产业路的修建,减少农户的产业管护成本。
当记者同赵通旭正准备前往长乐组时,一辆小卡车伴随着吆喝声从旁边缓慢驶过。“卖苹果、香蕉……”听着这吆喝声,赵通旭情不自禁地说,这就是交通改变的缘故,连商贩都是上门服务。
家变美
“不仅产业好了,连生活环境也慢慢变好起来,”赵通旭指着便民服务中心墙上的“绿水青山……村规民约”标语说。
为了做好村里的精神扶贫工作,杠龙村支两委可花了一番心思,那就是狠抓民风治理环境,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在村里投入公益岗位,打扫村里的卫生”。
于是,村里安排了建卡户姜永德打扫卫生,一个月收入800元,平时空了她还可以在专业合作社务工。赵通旭说,像姜永德这样的保洁员还有2个。
“对于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产业了、路好走了、环境美了”,赵通旭笑呵呵地说到,不光是家家户户卫生有变化,民风也相继得到改善。“以前村里没产业,群众们闲着没事干。现在不一样了,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致富的信心”。
(记者 吴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