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尽管双腿行动不便,终生与拐杖为伴,但他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将一家小小的裁缝铺发展成400平方米的制衣厂,带领着周边劳动力和残疾人,用一针一线缝出希望。他常说:“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正是这份信念,支撑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就是重庆市秀山县凡诚制衣厂的老板——李万民。

艰难起步 在跌倒中学会“站”立
李万民,今年45岁,3岁便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左小腿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童年的他几乎未曾站起来过,往返学校的路,始终是伏在父母的背上。
但李万民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他开始用木棍制作拐杖练习行走。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他的膝盖和手掌布满了淤青。终于,在小学五年级时,他能够拄着拐杖,缓慢却坚定地从家“挪”到学校。
“那段路虽然不长,但我走了很久。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那时我就想,将来一定要当一名老师。”回忆起那段时光,李万民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梦想转折 在缝纫机上找到价值
怀揣教师梦的李万民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然而高考前一年,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家庭陷入困境。面对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妹,他毅然决定退学。
“我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退学后,李万民到龙池镇一家裁缝店当学徒。长时间坐在缝纫机前工作,让他原本就行动不便的双腿疼痛难忍,但他从未抱怨。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认真钻研每一个缝纫技巧。
“坐在缝纫机前,听着‘噌噌’的声音,我才觉得自己不是废人。”在缝纫机的嗡嗡声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闯荡创业 在磨砺中实现突围
后来,不满足于小镇技艺的李万民,毅然踏上前往福建的打工之路。在服装厂,他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认真钻研先进工艺和管理方法。期间,他结识了相伴一生的妻子,组建了家庭。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爱,也化为了他未来奋斗的坚实动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乡帮他申请的残疾人护理补贴,让他深感温暖,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牵挂。2014年,在外漂泊16年后,他决定回乡创业。
“镇上知道我想开店创业的想法后,非常支持我,不仅帮我申请了5万元创业担保,县残联也发放了1万元残疾人自主创业政府补贴资金。”李万民感恩地说。
2016年,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小小裁缝铺在龙池镇开了起来。他凭借出色的手艺和诚信经营,小店的生意渐渐红火。
然而,未过几年,随着成衣普及,定制服装需求大幅减少,裁缝铺生意一落千丈。就在李万民几乎要放弃时,县就业和人才中心的免费创业培训为他打开新的大门。
2021年,在完成系统的创业培训后,李万民在龙池镇创办起“凡诚制衣厂”,厂房面积约200平方米。跑市场、拉订单,优化生产流程……即便身有不便,但他还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克服困难。最终,制衣厂逐渐走上正轨,40台缝纫机的微弱声响,也汇成新生活的美妙乐章。
回馈社会 帮助更多人“站立”
随着制衣厂规模扩大,李万民没有忘记初心。2022年,他创建“就业帮扶车间”,积极吸纳残疾人、周边居民就业。他亲自培训员工,让他们在这里学习技能、感受温暖。
今年5月,清溪场街道分厂顺利开业。当前,制衣厂共计400余平方米,有50余名员工,其中包括多名残疾人和脱贫户。
“很多时候想放弃,但想到身后还有那么多人跟着我吃饭,只要有人愿意做,我就绝不会放弃。”李万民坚定地说。
李万民用一次次“站立”证明: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样能闯出一片天地。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霜 罗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