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隘口镇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聚居,各族群众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携手并肩,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红色传承铸牢团结之魂
隘口镇坝芒村,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纪念碑静静矗立,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这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红三军曾在此击溃国民党守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坝芒游击队也在此与红军并肩作战。如今,这片红色土地成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课堂。
近年来,隘口镇深挖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倒马坎战斗纪念碑被授予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成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秀山县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每逢重要纪念日,各族群众都会齐聚于此,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红军当年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浴血奋战,我们各族人民更要团结在一起,把家乡建设好。”坝芒村汉族村民王大伍说,他的父亲曾是坝芒游击队队长,红色故事在他口中代代相传,也让民族团结的信念在村民心中愈发坚定。
党建引领凝聚团结之力
隘口镇党委将党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
在各村,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民族团结一线。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发展产业;走进村民家中,解决生活难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党员带头干,我们跟着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东坪村土家族村民杨大娘笑着说。
产业发展结出团结之果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隘口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农户自营、大户流转土地经营、村集体经营等模式,发展2.2万亩中药材、7551亩茶叶、750亩油茶等产业,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坝芒村山银花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值上千万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同时,隘口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将红色旅游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瞻仰红色遗迹,还能体验采摘金银花等农事活动。产业的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交流,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加深了情谊,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民心聚”。
民生改善绽放团结之花
隘口镇始终将民生改善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全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今,全镇11个村81个村民小组道路畅通,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等一应俱全。今年更是开展了“商会联谊会”“乡村村晚”“千人长桌宴”“端午节包粽子”“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10余场。
“现在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条件也好了,精神世界也更丰富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屯堡村苗族村民龙大姐感慨地说。民生实事的落实,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隘口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团结奋进,以产业发展促进共富,用民生改善温暖民心,隘口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未来,隘口镇将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讯员 刘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