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金秋时节,秀山龙池镇的千亩佛手基地里,金黄的“渝佛手一号”果实如万千小手掌挂满枝头,独特的清香在山谷间弥漫。48岁的付世龙穿梭在帅家村的种植基地,手指轻触饱满的果实检查成熟度。这位产业领头人,正用2500亩的绿色产业版图,为农民丰收节献上一份厚重的“致富答卷”。
乡贤归巢 荒坡变药田
“在外打拼多年,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因朋友从事佛手种植多年,种植经验、技术丰富,销路畅通。2021年,长期经商的付世龙放弃城市商机,带着积蓄转身回到龙池镇,注册成立重庆市森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他选中适配秀山土壤气候的“渝佛手一号”品种,这个兼具药用与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开启了他“把荒山变金山”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付世龙回忆:“乡亲们对这个新品种没信心,我就先流转1000亩土地做示范种植。”他带着技术团队扎根田间,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亲力亲为。2022年,他将原有的连翘产区改造升级,建成1000亩标准化渝佛手基地,首批试种的5万株佛手成活率达95%以上。如今,基地已扩展到帅家村、下坝坪村等4个行政村,总面积达2500亩,种植规模达20万株,是渝东南唯一的渝佛手种植基地。
四轮驱动 结出致富果
“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这是帅家村村民田茂华的增收账本。在付世龙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实现了多重收益:近两年土地流转收益达150余万元,4个村的闲置土地被盘活;季节性务工和固定岗位为村民带来300余万元劳务收入,年均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加工车间,村民们正将新鲜佛手进行分拣、切片。“每天能挣80元,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操作烘干设备的下坝坪村村民付林笑着说。这种“轻劳力”种植模式让农村弱劳动力家庭也能参与进来,经简单培训即可上岗,让村民从传统种植者转变为产业工人,收入稳定性大幅提升。
在付世龙和技术团队悉心管理下,基地始终坚持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种植标准,今年渝佛手实现初挂果,产生果60-100公斤,预计产值200余万元。2024年,凭借突出的带富成效,他被秀山县农委授予“致富带头人”称号,成为乡亲们眼中“带着大家干、领着大家赚”的贴心人。
三产融合 拓展新蓝海
为破解产业链瓶颈,付世龙累计自主投入2000万元,不仅完善了基地的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更在2024年底建成标准化加工厂房,配备专业切片、烘干设备,严格遵循“青皮白心”的加工标准,实现了“从枝头到车间”的全链条发展。
走进加工厂房,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加工区正将鲜佛手制成切片,这些产品将通过订单销售至安徽、四川的中药材市场,以及上海和广东多家药企。“新鲜佛手不耐储存,加工后附加值能提升30%以上。”付世龙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开发佛手干片。
依托龙池镇黑洞河旅游资源,付世龙正规划“中药材+乡村旅游”模式,打造集种植观光、研学、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明年这里将融入佛手主题的观光项目,游客可以体验采摘。”他指着基地旁的规划图说,同时,合作社将开启直播带货尝试,针对造型独特的果实,赋予不同造型佛手“八方来财”“福气团圆”等吉祥寓意,通过电商渠道实现溢价销售。
在秀山县“1221”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下,付世龙的佛手产业正成为县域特色农业的新标杆。“预计佛手明年将进入盛产期,届时将带动更多乡亲增收。”站在丰收的田埂上,付世龙望着满眼金黄的佛手园,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个秋天,沉甸甸的果实不仅挂满枝头,更装满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付世龙用实干书写的乡村振兴故事,正是农民丰收节最美的注脚。
(融媒体中心记者 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