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十年蝶变,初心如磐。从闯荡异乡、捕捉前沿信息的务工青年,到扎根秀山、探索重楼种植的先行者,再到深耕黄精领域的技术能手,余天华以“新农人”的担当持续探索——创新“粮药套种”模式,充分激活土地潜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业致富路。
初心如磐:从务工青年到产业先行者
余天华是钟灵镇凯堡村人。年少时,他曾外出务工,但始终没有停止自我提升的步伐。在外工作期间,他不断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当他了解到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并意识到家乡秀山作为“天然药库”拥有黄精、山银花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时。2013年初,25岁的他毅然决定返回秀山钟灵镇,走上了中药材产业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因技术、经验和资金不足,余天华最开始试种的重楼块茎越来越小,质疑声四起。但他没有退缩,为弥补技术短板,他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走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多个中药材基地,学习经验、更新知识体系。并在政府扶持和技术指导下,经过不断尝试与精心培育,他的中药材种植终于迎来了好转,并逐步走向规模化。
技术突围:多元育种与产业链拓展
大棚内,嫩绿的黄精苗破土而出,正是他培育的大叶滇黄精。除此之外,他还成功培育出多花黄精、白花滇黄精两个品种,为黄精产业发展筑牢种苗根基。目前,他的100亩黄精育苗基地年产种苗800万株,年收益可达400万元,成为当地中药材种苗供应的重要支撑。
黄精育苗稳步推进的同时,种植端也频传喜讯。2023年秋,余天华第二批种植的50亩黄精迎来丰收,亩产量高达8000斤,按产地价每斤9元计算,亩产值超过7万元。截至目前,其中药材基地已扩至700余亩,包含黄精、重楼、毛慈菇、山银花等多个品种。他还新增800亩土地,计划继续扩大黄精种植规模。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余天华建设了中药材加工厂,实现了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共建设了两个加工厂,厂房面积达2300余平方米,可年加工黄精、山银花等鲜货1500吨,制成干货300吨,实现年产值1000余万元。今年公司已收购加工鲜黄精1000余吨。”余天华介绍道。
带乡共富:土地生金,就业扩收
在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余天华通过土地租赁、技术指导、务工等形式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承包的1500余亩中药材种植土地,年支付土地流转资金30万余元,年用工超12000人次,支付用工资金100万余元。
“我负责管理工人,带他们一起干活。60岁以上的都可以到这里来做,65元或75元一天,我是3万块一年。”公司育苗基地管理人员刘玉能说。
钻研之路永无止境。基于黄精喜阴的生长特性,余天华学习并推广了“粮药套种”模式。据统计,今年在黄精地套种的100亩玉米,产量达5万斤;套种的300亩南瓜,产量达10万斤,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双收、增产增收”的良好效益,为乡村特色种植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十年坚守,余天华以初心为炬,以土地为纸,以技术为笔,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未来,余天华将继续深耕中药材领域,扩大规模,完善链条,带动更多乡亲共走致富路,为秀山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