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正育童心 以师德铸根基
赵英 秀山县溪口镇中心校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以清正育童心 以师德铸根基》。大家从我的宣讲题目,可能已经看出了我的职业,没错,我是一名教师。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伟大事业,而以清廉为核心的师德师风,正是支撑这份事业的精神脊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幼教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更应让高尚师德浸润幼教的每一寸土地,以青春的担当,守护教育的纯净底色。
谈到教育和清廉,绕不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的写照。这份不掺杂私利的奉献,正是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生动诠释。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这既是嘱托,也是指引,让我们深知:清廉是师德的底线,而高尚的师德,则是培育下一代的精神养分。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发生在我工作中与清廉考验相关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微小,却让我真切感受到:清廉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里,是师德师风最鲜活的体现,是我们践行育人使命的具体实践。
礼物风波:清廉是师德最坚定的防线
去年教师节,我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难题”。我们班一个孩子的妈妈悄悄塞给我一张购物卡,轻声说道:“老师,平时多照顾我家孩子。” 我愣住了,那一刻,内心深处清廉的警钟骤然敲响。作为教师,师德要求我们必须坚守底线,不能让教育染上功利的色彩。我当即婉拒,可第二天,孩子仰着小脸问我:“老师,我妈妈送的卡片你不要,是不是不喜欢我?”孩子清澈的眼睛里满是困惑。
我蹲下来,轻轻握住他的小手,认真地说:“老师很喜欢你,但老师的喜欢不能用礼物换。就像你画得了小红花,是因为你画得好,而不是因为送了老师糖果,对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透出一丝释然。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清廉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悄然萌芽,也更加明白,师德不仅是约束自己的准则,更是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
朋友们!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从不在刻意的说教中生效,却在每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里生根。
瞧,教师们手持廉洁的标尺,在孩子心灵的花园里播撒正义的种子。每一次坚定的拒绝、每一句真诚的引导,都是在为孩子们的价值观奠基,都是师德师风最生动的实践。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用纯粹的教育初心,守护这份纯净。
后来,我在班级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孩子们的拥抱和笑脸,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家长们纷纷点赞,甚至有家长说:“这样的老师,我们放心。” 这份信任,正是对我们坚守师德最好的回馈。
评选风波:公正是师德最基本的准则
如果说“礼物风波”让我学会了拒绝物质诱惑,那第二次考验——“评选风波”则让我领悟到:师德的清廉,更体现在对每颗童心的公平对待。
有一次,班里评选“每周之星”,我下意识地选了一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孩子。结果,一个平时不太起眼的小女孩突然举手:“老师,你每次都选他们,我也很努力!”那一刻,我愣住了。是啊,我是否因为某个孩子更活泼、更讨喜,就无意中倾斜了天平?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公,更是对师德的偏离。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每个孩子都必须被看见。我开始记录每个小朋友的进步,哪怕只是“今天主动收拾了玩具”,也会公开表扬。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被认可的光芒,他们的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明媚。
此刻回望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才读懂“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层含义——教育者的双手,本该捧着星辰与晨光,而非世俗的尘埃。清廉是师德的底线,确保我们不偏离教育的正轨;关爱是师德的温度,让教育充满人文的关怀;公正是师德的刻度,丈量着我们对待每个孩子的态度。我们或许只是幼儿园里的普通老师,但在孩子们眼中,我们是规则的化身、是正义的模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雕琢他们对“是非”的认知、对“善恶”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当我们以清廉为镜、以师德为尺,便是为孩子们种下“向上向善”的种子。而这,正是师德师风建设最深远的意义——不仅塑造我们自身,也塑造他人,塑造现在,更塑造未来。
最后,我想用我们班孩子常说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宣讲:“老师,你说过,说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公平的老师,会变得更漂亮!”或许,这就是对我们坚守师德最好的鼓励,也是清廉与爱浇灌出的最美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