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近日,兰桥镇红卫社区的杨大爷发现垃圾中转站异味弥漫,影响居民生活。与以往四处奔波找部门不同,杨大爷用手机拍照后直接发给网格员黄静。黄静迅速通过基层治理“141”平台上报,1小时内,该镇生态环保负责人便组织人员清理现场。如此高效,得益于兰桥镇全面推行的“双网格”基层治理新模式。
“双线”融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过去,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是普遍难题。今年以来,兰桥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深度融合“行政管理网格”与“党员服务网格”,构建起“双网融合、协同共治”的新格局,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感同步提升。
“双网格”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治理结构的重组优化。“党员服务网格”作为“基础网格”,如同“前沿哨所”。它以村组、院落为单元,将全镇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代表等纳入网格员队伍。这些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承担日常巡查、民意收集、政策宣传、简单问题处理和重大事件上报等职责,成为发现问题的“千里眼”“顺风耳”。
红卫社区网格员杨胜勇笑着说:“我每天在片区巡查,和乡亲们唠家常。大家有啥问题都愿意跟我说,像房子漏雨、路灯不亮这些小事,我能解决就马上办,解决不了就通过平台上报。”
“行政管理网格”则作为“专业网格”,是“后方指挥部”。它整合了综治、环保、应急、市场监管等专业力量。一旦“基础网格”上报了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问题,指挥中心立即“派单”,相关专业部门人员迅速“接单”入格处置,形成“前台发现报告、后台研判解决”的闭环流程。
该镇镇长赵小波介绍:“以前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复杂问题易互相推诿。现在‘双网格’模式明确了责任分工,问题处理更高效有序,专业力量下沉网格,还能精准解决实际问题。”
成效显著,实现从“治理”到“智理”的蜕变
过去,邻里纠纷、环境脏乱、设施损坏等问题需层层转办,处理周期长。如今,党员网格员直接上报,借助基层治理“141”平台迅速传达,处理周期平均缩短80%。以杨大爷反映的问题为例,1小时内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
党员网格员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他们及时发现并上报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许多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化解。截至目前,全镇通过该模式累计解决民生实事30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
曾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网格员杨文芳说:“有一回,两户邻居因宅基地问题差点动手。我发现后赶紧劝解并上报,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村委会随后赶来调解,最终两家握手言和。要是以前,要等矛盾激化才有人知晓。”
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网格,与群众建立直接、固定联系,从“陌生人”变为“自家人”。网格员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支持,“有事就找网格员”成为村民共识。这种亲密的干群关系,为基层治理筑牢了群众基础。
村民杨大爷感慨:“现在有啥困难,网格员都能及时帮忙解决。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找网格员就行,方便太多了。”
展望未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如今,一张无形却高效的“双网格”正覆盖全镇,它兜起了大小民生事,也织出了百姓的安心与满意。在“双网格”的赋能下,兰桥镇的基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有温度,为全镇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治理基础。
兰桥镇党委书记黄槐表示:“‘双网格’治理模式是我镇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打通数据壁垒,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让‘双网格’不仅织密‘治理网’,更成为凝聚民心、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网’。”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华 通讯员 杨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