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近年来,钟灵镇秉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探索建立“林下经济”的价值实现新路径,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之中,让郁郁葱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茶叶基地。
林下经济激活闲置资源 打造绿色致富新天地
“我刚买了113斤白术种芽,计划买200斤回去发展2亩地的白术。”74岁的大爷杨胜晓一边选购白术种芽一边说,“看到李世远他们种植白术收入大,我也想来栽点。”钟灵镇中溪村村民听闻李世远种植白术喜获丰收后,便纷纷前往他的加工厂购买白术种芽。与此同时,加工厂内10余名工人正忙碌地处理白术种芽,以满足周围农户的购买需求。
油茶地套种白术。
李世远本是油茶种植户,但油茶投资大、见效慢,有7至8年的生长周期。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他从2023年开始在油茶地里套种生长周期较短的白术。
“空起的土地实在可惜了,本只打算种点白术,以短养长。不料2024年白术价格大涨,从8元/斤涨到了17元/斤。我套种的100亩地产出了超万斤的白术,收入超170万元,这真是意外之喜。”李世远笑得合不拢嘴,满心欢喜地说。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纷纷前往加工厂购买白术种芽。一天之内,李世远就成功地将5000余斤白术种芽销售给了40余户村民。
销售白术。
在李世远林下成功种植白术之外,钟灵镇凯堡村的余天华利用700米海拔原始森林的自然条件种植了15亩重楼,经过5年的生长周期,亩产值约12万余元,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林下经济,这一巧妙融合自然生态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模式,在解决了土地稀缺与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外,高效利用林下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群众增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生态茶叶全产业链发展 引领乡村走向富裕之路
钟灵镇地处太阳山脉,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以黄壤土、红壤土为主,多呈弱酸性。其高海拔、多云雾、富土壤的生态优势成为钟灵人发展优质品牌茶的生态家底。
这段时间,钟灵镇凯堡村村民们正忙着对茶树进行管护,在这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茶村里,全村2500余名群众共拥有1.2万余亩茶园基地,这些茶园基地每年干茶产量800余吨,实现了1.6亿元的产值,使得村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这些增收也是村民们坚持绿色优质发展,守住“干净茶”底线的回报。
来到茶基地,在连绵起伏的山间,垄垄茶树青翠欲滴。凯堡村党支部书记陈仲元介绍说:“在助力茶叶生态提质方面,凯堡村更多地选择牲畜粪便及杂草等自然发酵的有机肥,以保证山清水绿,让我们的茶是真正的干净茶、放心茶。”2021年凯堡村被誉为“重庆茶叶第一村”,2022年凯堡村被授牌为“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秀山毛尖栽培与制作技艺”。
近年来,钟灵镇将茶产业作为钟灵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了“钟灵银毫”“钟灵秀芽”等20多个钟灵茶品牌,并荣获了国家有机茶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重庆市著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如今,全镇茶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茶叶加工厂12家,辐射带动茶农1600余户共8000余人,年干茶产量1200吨,实现产值2.4亿元,充分展现了钟灵镇茶叶作为特色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潜力。
与此同时,钟灵镇依托茶山、茶园及茶叶资源,连续多年举办茶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采茶乐趣、游览茶山美景,并将“庭院经济”带动发展,实现了群众生产、生活、生态互联互动,居民和游客共享“生态红利”。
构建生态保护机制 守护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在推动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钟灵镇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约束保护生态环境,并以环境保护维护生态产品价值。
钟灵镇在坚守12万亩林地红线的基础上,实施造林5万亩,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0%。全面实施“河长制”,加强太阳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梅江河源头、钟灵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钟灵镇宣统委员王雨婷表示:“我们已新建两处污水处理厂,并规划每年为2个村庄铺设污水管网,旨在从根源上彻底消除污水直接排放的问题。此外,通过全面且深入地推进环境保护五大行动,钟灵镇的空气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确保生态价值在农产品中得到充分且有效的转化与体现。”钟灵镇获评“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等称号。
如今的钟灵镇,生态与产业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共同谱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钟灵镇将继续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典范,为全镇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