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新时代的路上 建设和美乡村
编辑:姚庭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4/3/22 16:16:51
字号:

新时代的路上  建设和美乡村

李洪森  秀山县涌洞镇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主题展览馆,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和美乡村主题展览馆。说到和美乡村,大家一定很好奇,什么是和美乡村?为什么要建设和美乡村?怎样建设和美乡村?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来探索。

那到底什么是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我们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和美乡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历经了10年时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奋斗目标。

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设“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和美乡村,既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和”主要强调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等,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美”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提醒人们美丽乡村不仅指外表的形式美,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和美乡村应该是“和善有爱”的。

为什么要建设和美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在农业、农村、农民这块土壤的三农阵地,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应有之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对标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各部门各条线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乡村、形成合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打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形态。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分工更加趋向高效率,部分农村出现一定的衰落现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心化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考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发展趋势的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突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瓶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营造农民身份认同感的氛围,促进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那么到底怎样建设和美乡村呢?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重塑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整体的建设单元,需要把握好各部分之间的对接关系,促进各个部分是统筹协调、相互支撑,形成系统化的提升。

2024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从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到传承乡土文化,到培育良好乡风民情……要把乡村建设的“面子”“里子”通通安排上,为建设“和美乡村”下好“先手棋”。接下来,我以秀山第一批获得重庆市五星级示范村——洞坪村为例,与大家分享。

坚持因地制宜,土野融合,促进人居环境生态化。坚持因地制宜,土野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建筑及其人文环境自身特色,又体现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绿的底色,顺应山脉水脉文脉,拿出“绣花”功夫打造村容村貌。比如洞坪村,按照该村“一山一河一路”自然生态布局分别施策,一山就是婆婆山,围绕乡村旅游和康养发展,大小茶园两个自然村来配套完善设施,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一体建设;一河就是马路河(黑洞河漂流中下段),运用2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打造田野中有村寨、村寨中有田野的乡村景观;一路就是龙石公路,公路两侧结合县委“通道三化”工作要求,打造错落有致、富有特色、高质精品的靓化典型。通过打造高标准田园综合立体示范工程,彰显秀山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巨大成就。

坚持因户制宜,野俗融合,促进人居环境健康化。坚持因户制宜,按照居住及其环境功能需求,特别是原生环境、生态饮食、身体活动、生理运动、生产生活、心理精神、伦理习俗、信仰信念、社会交往等各种不同需要,充分尊重住户意见,设计和实施传统民居及其环境改造建设。结合每户实际因户施策、量身定制,让住户在各方面都感觉舒适、舒畅、舒心。如洞坪村坪上组大量村民长期以从事建筑业,工匠多、老板多,房屋以洋房为主,对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标准和质量更高一些,但能坚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功能完善、费省效宏的改造提升路子,做到美其境、安其居、甘其食、乐其俗、健其体。

坚持因俗制宜,俗潮融合促进人居环境信息化。众所周知,乡土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已经浸润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形成“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貌”现象。坚持因俗制宜,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融入道地文化元素。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则民间风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谓“俗”主要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规则、习惯、惯例等,要推进俗潮融合,就是要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资源,既突出优势,又多元融合,形成优-俗、红-俗、绿-俗、康-俗、时-俗等各种文态,承载于建筑,展示于环境,体现于日常。文化融合往往历时漫长,为加快融合且实现融合创新,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推进乡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坚持因时制宜,野古融合,促进人居环境优美化。坚持因时制宜,突显四季特色,改造人居环境,提升自然美和生态美。做好政策引导,通过“绿色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示范引领村民建设宜居环境。通过传统“节气”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相结合,保持田园、果园、菜园的四季常新。比如,春天应是花香鸟语、春色满园、春色满院;夏天应是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考虑植树纳凉;秋天应是秋色宜人、瓜果飘香,院子、自留地应打造出来;冬天应是冰天雪地、爆竹声声,一片喜庆祥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宜无穷也”,总之绿化美化要做到与自然气候相宜,与四季更替相合,与时节月令相应,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