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边城时评|从昔日“锰都”到今朝武陵生态明珠:秀山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
(1/0)
2025/8/14 16:28:22
查看全部


秀山网讯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命题。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各地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作为渝东南重要的生态屏障,用20年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的答案。从曾经“一锰独大”的污染困境,到如今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秀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污染,以创新思维转化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秀山的实践不仅为民族地区生态转型提供了样本,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

一、法治护航生态: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根基

秀山的绿色转型之路,始于法治体系的筑牢。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秀山充分发挥立法权优势,围绕生态保护核心领域,构建起严密的地方性法规网络。从2004年首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锰矿资源管理条例》的出台,到《殡葬管理条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一部部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相继实施,秀山以立法为“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提供刚性保障。

 

在锰矿资源管理上,秀山通过二次修改《锰矿资源管理条例》,从规范开采秩序到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了从“无序开采”到“有序治理”的根本转变。针对电解锰行业带来的重金属污染,条例明确禁止私挖乱采,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为后续锰污染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而《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则通过划定保护区、严格管控排污行为,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让百姓喝上了“放心水”。这些地方性法规既尊重了民族地区实际,又体现了生态优先原则,形成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双向促进的格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秀山在立法中融入了“问题导向”与“前瞻思维”。例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不仅禁止新建高污染项目,更要求现有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排污情况,将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这种法治化的生态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局,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范本。

二、壮士断腕治锰污:生态修复的“秀山之战”

秀山的生态转型是一场“刮骨疗毒”的硬仗。过去,电解锰产业一度占据全县经济半壁江山,但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代价触目惊心:矿山开采导致山体裸露、植被破坏,废渣废水让河流严重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威胁耕地安全。面对生态“警报”,秀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治理首要是淘汰落后产能。全县48家涉锰企业、170万吨落后产能全部关停,201个矿山井口永久封闭,率先在全国涉锰地区实现全面退出。这一举措虽让县域经济经历阵痛,却为生态修复腾出了空间。为破解“关停之后怎么办”的难题,秀山创新“以奖代补”机制,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并组建联合执法组严防死灰复燃,实现了从“被动关停”到“主动转型”的转变。

锰渣治理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一役”。秀山制定全国首个《历史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指南(试行)》,对渣场进行原位治理,对高风险渣场实施转场治理,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如今,昔日的“锰渣山”变身生态公园,梅江河重现碧波荡漾,凤凰新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地标。梅江河流域锰污染治理项目通过生态环境部评审,获评“重庆市美丽河湖”,实现了从“污染典型”到“生态名片”的涅槃重生。

在产业腾退之地,秀山预留6000亩工业用地、设立4000万元转型基金,利用腾退能耗指标发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形成了50亿级产业集群。绿色制造占比达86%,连续5年跻身西部百强县。这场生态修复之战,不仅让秀山重获绿水青山,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三、厚植生态本底:构建多元共生的绿色屏障

秀山的生态保护,既着眼“治已病”,更着力“防未病”。通过系统治理与精准保护,全县生态本底不断夯实,形成了“山、水、林、田、湖”多元共生的生态格局。

在森林资源保护上,秀山创新“一长三员”林长制责任网,将镇党委书记、镇长设为总林长,构建村级林长、监督员、指导员和护林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了管护效率:摄像头实时监测林地动态,巡护APP实现问题即时交办。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根基。

 

油茶产业成为生态富民的双赢之举。秀山将油茶种植作为林权改革的重要抓手,整合低效林地发展22.5万亩油茶基地,覆盖26个镇街、5.3万户农户。通过“科研+产业”模式,建立良种繁育中心,推动油茶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油茶林既涵养了水源、提升了森林质量,又让农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让“绿叶子”变成了“金果子”。

古树名木保护则彰显了生态文化的传承。秀山对全县千年银杏、古楠木等挂牌保护,建立“一树一码”信息化管理系统,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和复壮养护。这些“生态活化石”不仅承载着自然记忆,更成为生态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四、绿色转型谋发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秀山的实践表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需要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文旅经济、激活现代服务业,秀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秀山抢抓“双碳”机遇,建成风电、光伏发电项目59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5.3万千瓦。依托腾退的能耗指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园产值突破百亿元,新材料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生物医药领域引进天津红日、深圳海王等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绿色工业产值占比持续攀升。

文旅产业则依托生态与文化“双IP”焕发活力。“洪安边城”重现茶马古道风情,“川河盖”高山草甸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梅江镇兴隆坳村凭借生态优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民宿、农家乐蓬勃兴起,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增收。文旅融合不仅美了乡村,更富了百姓,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现代服务业激活城乡经济。秀山建成武陵山区首个百亿级批发市场,开通17条快递物流专线,形成覆盖渝鄂湘黔的物流网络。农村电商通过2000个供应点将腊肉、茶叶等特色产品直连全国市场,年网销额超10亿元。物流与电商的“双轮驱动”,让生态产品走出大山,实现价值倍增。

五、启示与展望:绿色发展的“秀山经验”

秀山的绿色转型之路,为民族地区和资源型地区提供了多维启示:其一,生态保护必须坚持法治先行。地方性法规的“组合拳”,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稳定预期和刚性约束;其二,污染治理需以系统思维破题。从淘汰产能到渣场治理,从流域修复到产业转型,秀山实现了“治污、修复、发展”的全链条推进;其三,生态价值转化要创新路径。文旅、新能源、电商等多元业态,让绿水青山释放出经济、社会、文化多重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秀山正瞄准更高目标:构建“235”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化油茶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武陵山区文旅康养高地。随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拓展,秀山的“金山银山”必将愈发璀璨。

20年践行“两山”理念的历程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秀山用行动诠释: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找到平衡点,绿水青山便能迸发持久生命力,为民族地区复兴注入绿色动能。这座武陵山下的生态明珠,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新时代的“两山”新篇章。

(冷余)

上一图集
下一图集
返回秀山网首页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