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近日,走进涌洞镇古田村,映入眼帘的是硬化的水泥路面、村道两边花开正盛、干净整洁的庭院,俨然一幅“生态美、村庄靓、产业兴”的画卷。
产业发展促振兴
曾经的古田,要产业没产业,大片大片的土地撂荒,杂草丛生,村民生活条件十分拮据,是典型的产业“空壳村”。如今,这些撂荒地全部被有效利用起来了,成片的良田种上了贡米;曾经的撂荒地全部发展了中药材天冬,目前该村共有产业2000亩,贡米1000亩,天冬1000亩。
这喜人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古田村实现了一幅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国家有政策,也要有带头人去抓落实、促发展。”涌洞镇宣统委员李洪森告诉记者,古田的发展也得益于各级部门的支持,更是驻村工作队协助村支“两委”扎实推进帮扶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其中,来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资金50万元、农业银行总行无偿帮扶资金300多万元、涌洞镇人民政府追加资金160万元、农行广东分行帮扶资金130万元全部用在了“刀刃”上,建大棚培育中药材育苗、发展天冬产业、石蛙养殖,成立桑泽梓水稻专业合作社,资金扶持产业齐上阵,让古田的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古田村有“有机贡米、生态养殖、生态果蔬、中药材”4大骨干产业。在天冬基地,一眼望去连绵成片、黑色的薄膜上长势良好的天冬正迎风摇曳,令人振奋。
乡村治理创文明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引导群众从“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古田村推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并组建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在古田村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工作。
“看到志愿者来到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工作,大家都很有感触,特别是清理后,让村子‘焕然一新’,这些触动了村民。”古田村第一书记周建波告诉记者,让村民转变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如何持久地维持。
周建波介绍,利用积分管理制度,根据村民得分情况,在全村授予“五星级文明户”“四星级文明户”“三星级文明户”等称号,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
“推行这个积分制好,脱贫攻坚主要让老百姓物质上脱贫,乡村振兴更要精神上脱困。”古田村村民纷纷表示,做得好的积分得到多,还可以免费换取很多生活用品,要大力支持这个制度的推行,让它长久运转下去。
当前,古田村配置了9名保洁员,每天对道路进行清扫,并配置了一名检查监督人员。“不管天晴落雨,我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到村上来转一圈,检查环境卫生。”古田村综合服务专干周华军告诉记者,如今,走在古田的村道上、农家里,环境卫生面貌都有“大改观”。
村庄旧貌换新颜
走进古田村前进组,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干净整洁的硬化水泥路,道路两旁栽种着菊花、绣球花等绿化植物,让人眼前一亮。
“垃圾遍地的情况没有了,乱堆乱放也少了。”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周胜元说,现在村里整体环境变好了,住得更舒服了。
在村民周胜元家中,记者看到他家房前屋后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干柴,院坝里看不见一点点垃圾。周胜元因背驼,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妻子双目失明,也丧失了劳动能力,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还把家里的卫生搞得如此的好,实属不易,他也成为了该村在治理环境卫生方面的一个典范。
如今,总人口246户1030人的古田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是干干净净的。古田村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花大心思、下大力气,通过实际行动扮靓自己的家园,使环境更加宜居,颜值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全力实施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全村面貌彻底改旧貌、换新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全媒体记者 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