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重庆日报】秀山 活资源兴产业 富百姓促发展
编辑:付冲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1/4/15 14:12:39
字号:

    金银花开金银来 摄/唐磊

    花农采收扶贫产业金丝皇菊 摄/聂晓勇

    秀山土鸡助农增收

    土鸡蛋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扶贫扎下根,群众脱贫才能有底气。2015年以来,秀山建成特色种植业基地面积95万亩、产业扶贫基地6774个,数量全市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2.5亿元,同比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2元,同比增长8.9%。

  放眼如今的秀山大地,一拢拢茶树在这里遍地扎根,一朵朵山银花布满曾经贫瘠的山丘,一个个大棚在乡村悄然布局,生产线的轰鸣此起彼伏,电商的网络链接起大江南北......以中药材、茶叶、油茶、柑橘和生态畜禽养殖为主的五大产业,覆盖了100%的贫困村、100%的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兴,农民富,早已成为这座边城的真实写照。

  点绿成金 打造群众致富法宝

  满山春茶绿,采茶正当时。3月25日,太阳初升,走进距离洪安镇溜沙村委会不远处的万亩茶园,齐整的茶树映入眼帘。云山雾绕间,茶芽挤满梢头,青翠欲滴,伴着只只巧手翻飞,茶芽已然入篮。

  “现在是春茶采摘高峰期,一天下来,我们公司的茶园能采细茶2000多斤、粗茶七八千斤呢!”谈及采茶的工作,溜沙村脱贫户翁碧蓉笑道,“为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能考虑家门口的工作。现在村里有了茶园,种苗、除草、施肥、摘芽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加上土地入股分红,每年收入能有1万余元。”

  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近年来,洪安镇围绕茶叶产业不断下功夫,以市场主体为发展抓手,引导农户主抓产业发展、基地管护,服务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设备,集中精力抓加工、创品牌、闯市场,助推茶叶产业向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1.2万亩,拥有茶叶企业5家,拥有“边城韵”“边城工夫”“边城大缸”等品牌,2020年加工销售干茶350吨。

  如今,茶已成为洪安镇千家万户的“宝”。为进一步促进全镇茶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发挥好茶叶产业的带贫效益,3月23日至25日,该镇组织了村(居)支部书记、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40余人分别到湖南省保靖县黄金村和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村、咸丰县白岩村和龙坪村开展茶叶产业考察工作,旨在通过参观、交流与体验,学习好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增强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与参与的主动性。

  “茶叶、水果,这一‘绿’一‘红’,可以说是我们镇的致富法宝。在此产业基础上,今年我们谋划建设占地70亩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茶叶、水果农旅融合示范园2个,新建茶叶基地2000亩以上。”据洪安镇党委书记彭小勇介绍,接下来,该镇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抓好产业发展质量和带贫效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片绿叶的蜕变之旅,不仅仅发生在洪安镇,更是覆盖了整个秀山,茶产业已成为该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15.7万亩,投产茶园7.2万亩,全县共有茶叶加工企业38家,总产能达11000吨,带动3.8万户农户种茶致富;种茶、制茶、卖茶,茶产业生机盎然。2021年,全年茶叶综合产值预计超过15亿元,茶农收益超过6亿元。

  一村一品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隘口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百姓忙碌的身影。

  “以前我也种过山银花,但不知道种这个能挣钱。这几年,每年都有技术指导员来教我们如何种、如何管理,怎么卖也有合作社负责,根本不用担心。”坝芒村村民吴再文说道,去年他家种植了25亩山银花,单单采收的一个月就有近5万元的收入。

  在坝芒村,山银花产业主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及销售,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肥料及技术指导,农户只需栽培管理。2020年,全村山银花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先后获评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村一品”既是发展思路,也是规划和布局。目前,该镇依据各村地理位置、村集体山林田地分布状况、劳动力数量等情况,确定了短期能增收(金丝皇菊、虎纹蛙等)、中期不断档(黄精、天冬等)、长期能致富(茶叶、山金银花等)的发展思路。

  平所村凭借光照、水质、空气、昼夜温差,因地制宜发展了200亩太空莲基地,产业覆盖农户124户;在东坪村,43亩中药材育苗大棚内,黄精、天冬长势喜人;新院村的民蕊茶业600亩茶园迎来春茶采摘期,全镇特色产业发展达到39405亩。其中以山银花、黄精、银杏、白术为主的中药材15980亩,茶叶7551亩,核桃11544亩;太空莲、黑斑蛙、金丝皇菊等其它特色产业4330亩;2020年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

  “要想摆脱贫困奔小康,内生动力是根本,产业发展是路径,‘一村一品’是方法。”据隘口镇党委书记刘红明介绍,接下来,该镇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中药材、茶叶、核桃“3个1万亩”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覆盖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自脱贫攻坚以来,秀山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截至目前,以中药材、茶叶、油茶、优质水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基地面积达95万亩,茶叶、油茶基地面积均居全市第一,年出栏畜禽达1100万头(只)以上,贫困家庭户均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五大产业覆盖100%的贫困村、100%的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

  接二连三 构建创新融合样板

  3月27日,春光明媚。在兴隆坳农业示范园区茶园中,间种的樱花进入花期,在绿色茶叶的映衬下分外艳丽。不少游客趁着周末,来此观光游玩。

  “自兴隆坳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资源,重点抓好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三大产业,不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据佳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林介绍,目前园区内连片发展优质茶叶、高产油茶、高端猕猴桃、道地中药材、生态果蔬及花卉苗木,产业基地规模约2万亩,入驻各类经营主体50多家。2020年9月,该园区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兴隆坳现代农业园区是秀山县构建“一心两镇三带多点”乡村振兴示范体系的重要支撑示范区,也是秀山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秀山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足功夫,推送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让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夯实价值链,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发挥中药材等农特产业资源优势,依托产业扶贫形成的中药材基地规模,突出现代中医药、食品加工两个集群,海王、步长、红日、国泰康宁等大型企业产业项目先后落户秀山,中医药、食品企业共达23家,获批市级特色中医药基地、市级休闲食品产业园。

  夯实销售链,创新发展电商产业。实施“电商是银山”行动,坚持走“农产品电商化,电商农产品基地化”“两化”路,探索“电商+特色效益农业”融合模式,建立电商产业扶贫基地2000余个,发展柑橘、辣椒、土豆等订单农业11万亩,投产自热火锅、糕点、豆干、腐乳、鲜果等电商产品加工线49条,直接让贫困农户成为电商产品供应商;形成线上“村头”、线下武陵生活馆“互联网+三农”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之一,促进全县产业“接二连三”,全面打开发展空间。近5年,通过农村电商卖出50.77亿元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尤其是通过搭建武陵山消费扶贫交易中心,线上线下助推武陵山区贫困地区扶贫产品销售,带动了武陵山区广大贫困群众增收。

  拓宽产业链,融合发展农旅康养。按照农文旅康养融合思路,打造清溪龙凤花海等28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建成中国最美田园景观3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10个,发展星级农家乐45家、乡村旅游接待户520余家。截至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扶贫基地达1479个,梅江镇民族村等15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脱贫6000余户2.8万余人。

  赵童 刘玉珮 黄伟 图片除署名外由秀山县扶贫办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