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重庆日报丨胡素英的保安村情缘
编辑:付冲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11 11:50:56
字号:
本报首席记者 颜安

    十月二十八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航拍全景。如今的保安村道路四通八达,户户门前都通了路。

    10月28日,在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胡素英带记者到当年上班的粮站旧址介绍情况。

    10月28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小学,学生正在上体育课。

    十月二十八日,秀山县石堤镇保安村,村民吴绍清正在管护柑橘。本版图片由记者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于2017年11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8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截至目前,该县16800户70530名建卡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今年10月底,记者陪同当年曾在秀山插队的胡素英一道,重回秀山,忆往昔岁月,看时代变迁。

  重访嘉宾

  胡素英,重庆市渝中区人,以前在秀山县石堤镇粮站任会计。1972年至1979年,胡素英在秀山县保安公社(现石堤镇保安村)插队。

  “石堤山区是边角,山高路险坡又多。赶场要翻两座山,还要过他一条河。过河还要上岩梯,三百多步拢街角……”

  汽车飞驰在渝湘高速上,秀山渐行渐近。胡素英触景生情,给我们念起了当年村民们编的打油诗。

  随即,她摸出手机给乡亲们打电话:“我快到了,等下就能见面啦……”

  1972年4月4日,18岁的胡素英从朝天门出发到秀山县保安公社插队当知青,并与当地村民结婚成家,2008年才回到重庆主城生活。

  “变化大哦。”10月28日,当胡素英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是宽阔的道路、金黄的果园、漂亮的楼房,再不是记忆中的保安了,“好多地方我都不认识了。”

  水泥路 入了户

  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4个多小时,再在县道行驶1个小时,我们就从重庆主城抵达保安。

  眼前的村子十分宁静,潺潺小溪穿流而过。路两旁的山上,种满了柑橘,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满目的橙黄。再看看村子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胡素英乐了,“好!好!在农村,公路比啥都重要。”

  秀山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半个世纪前,胡素英对这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远、好偏,交通好落后!

  “那时回趟主城,真是要脱层皮。”她打开话匣子,“先要坐一整天车,翻山越岭。早上出发,天黑到彭水。”

  在彭水,胡素英要在船上歇一晚,第二天清早再随船坐到涪陵。第二晚同样只能住在船上,第三天才抵达朝天门码头。

  这是大交通,当时县内的小交通同样折磨人。从秀山到石堤要坐3个多小时的车。而从石堤到保安,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如果有一个人从对面过来,其中一人就要站到路旁的草丛让路。这条路,胡素英第一次走了3个多小时。

  当年初到保安时,胡素英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啥都没带,碗筷、煤油、被褥,都得赶场才能买到,“那时有两个场可以赶,一是石堤场,二是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场。两个场都要走3个多小时。”

  刚进村,胡素英就撞见了75岁的村民吴绍汉。他是村里的“名嘴”,最擅长编打油诗,“这不是胡素英吗,你可是我们当年费好大劲才接回来的哟!”

  “就是就是,要不是你们,我不晓得要跌好多回。”胡素英赶紧接话,“这是记者,我们正说当年赶场的事。”

  说起以前赶场,吴绍汉的打油诗脱口而出:“天晴赶场都还好,落雨走路就莫奈何。泥巴烂路很难走,泥浆洒起两裤脚……”

  因为天高路远,吴绍汉这辈子只去过一次重庆主城,还是因为前年去看病。

  “为了修路,我们遭了不少罪哦。”吴绍汉扯着一副大嗓门说,当时全村劳力都参与,在岩石上打钢钎、挖洞、放炮,几年才修了几里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政府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修通村通组公路28公里、人行便道6公里,户户出行都是水泥路。

  巴掌田 挣了钱

  “她刚来时又瘦又小,别人挑两桶水走得又稳又快,她只能挑两个半桶,还走得摇摇晃晃,我硬是怕她摔倒了。”吴绍汉的话,再次将胡素英的思绪带回半个世纪前。

  那时候,她要和村民们一同劳动,一同挣工分,“我哪会干农活,锄头挥不动,秧苗插不下,镰刀舞不准。”热心的村会计吴正开就说:“我们这么多人一人帮你干一点,不就完成了吗?”

  “村里人对我特别好。”胡素英说,当时给她介绍对象的人络绎不绝。可常年劳作,村里的男人一个二个都晒得黝黑,唯有裁缝吴绍生因为下田比较少,人还比较白净,又有手艺,胡素英最后便相中了他。在和家里“斗争”了一番后,两人在保安成了亲。

  后来,胡素英到公社粮点当了会计。如今粮点已废弃,但依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青砖灰瓦的房子还在,但没有门,门前的坝子堆放着谷草,台阶上爬满青苔,屋里已没有过去用来称重的磅秤、脱谷的机器。

  “那时候后面还有两个大粮仓,每到秋收,粮食要堆大半仓。前面有人负责称重,我就给来交公粮的村民开票据。”胡素英说,当时许多人种的粮食还不够交公粮,要过后补交,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

  胡素英自家就是如此。“那年头,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夫妻俩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真正要说能吃上饱饭,还是土地包产到户过后。”时隔多年,胡素英已不记得自家分了多少田土,但吴绍生的哥哥、74岁的吴绍清记得很清楚:“反正我屋分到了5亩多,第二年种出来的谷子,比以前至少多了三成。”

  然而,村民们再勤快,种粮也挣不了多少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十多年,村里不少土地都闲置了。

  “我记得我回主城头几年,村里才开始种柑橘,我这次回来看柑子结得好哟,闲置土地也少了。”胡素英说。

  “那是哟,好多年轻人都回来了,还有外头的老板来村里流转土地发展产业。一句话,现在只要肯干,连以前大家看不起的巴掌田都能挣钱。”吴绍清介绍,现在村里发展了4000多亩柑橘,还种了500亩莲子,这两项都是脱贫主要产业。

  吴绍清就种植了十来亩柑橘,每年能收4-5万斤果子,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几万元。

  穷邻居 脱了贫

  “哎,我要去找黄熙照了,她腿脚不方便。”几个老邻居闲聊一番后,胡素英突然起身就要走。

  在老支书吴启新的陪同下,我们沿着一条公路往上走。胡素英边走边说,“我结婚时,黄熙照就住我隔壁,我们是好姐妹。”

  没一会儿,远远地,我们便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跑”过来。胡素英飞快地迎上去扶住她。

  黄熙照有些激动,“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到了。”

  胡素英扶着她进了屋,“你的腿好些了么?”

  “还好,没得啥大问题。”

  胡素英刚来插队时,黄熙照的儿子吴启茂刚出生。胡素英看孩子活泼可爱,便时常往她家跑,搭把手帮帮忙是常事,越跑关系就越亲,就成了好姐妹。

  黄熙照家人丁兴旺,孙子孙女6个,加上儿子和儿媳妇,一家9口以前挤在一个小平房里,是村里的贫困户。

  69岁的黄熙照一身病,儿媳妇要照顾老小没法出去工作,一家人生活重担就压在儿子吴启茂身上。这样一家子能脱贫,还能住上新房,胡素英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完全是托了政策的福,6个娃儿的学费全都减免了。”黄熙照说,“政策不光对小孩好,对我这老婆子也好!”她不止腿脚不好,还有心脏病、肠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慢性病,2018年到县里住了两次院,医药费、住院费、手术费等总共花了三四万元,但她自己只掏了三四千块钱,“现在,我也不怕啥子生疮害病了!”

  这还不算,他们一家人有4人都享受了低保,每人每月有400多元。村里还给吴启茂的媳妇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有3500元。再加上吴启茂在村里打些零工,一家人就脱了贫。

  “看嘛,新房子都盖起了。”黄熙照家还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起了新房,有卫生厕所、整洁的院坝,做饭都是用太阳能。胡素英打心眼为他们高兴,“这样的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

  “吴秀兰呢,你去看她没?”黄熙照问。

  “她在十多年前就搬到秀山城头住了,我晚上再去找她,今天就住她屋头。”胡素英有些感慨,“那些年,我举目无亲,是你们两个一直陪着我。只是,我们现在,都老了……”

  吴秀兰比胡素英矮一辈,年龄却比她大8岁。那时,吴秀兰的老公是石堤中学的老师,家里条件算好的。

  “那时候,她经常接济我,吃的穿的都有。”胡素英说,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吴秀兰还来我在重庆主城的家耍过,那次你因为腿脚不方便没来得成。”胡素英依然拉着黄熙照的手,“现在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出门就可以坐车。找个时间,你们一起到重庆我屋头耍。”

  “要得,要得。现在去重庆确实方便。”黄熙照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对头,现在生活好了,也有时间,你们应该多聚聚。”老支书吴启新转头告诉告诉记者,“不止黄熙照,现在村里78户贫困户全部都脱了贫,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有9000块。”

  旧学校 变了样

  从黄熙照家出来后,胡素英说她想去看看学校。

  结婚后,胡素英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的胡素英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那些年代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读书。”

  他们家的老房子原本在一座小山坡上,重建时,胡素英执意选到了离保安乡中学(现为保安村小学)一墙之隔的地方。她至今记得当时学校是木头房子,房梁上的瓦片也是破破烂烂的,还漏雨,操场就是块土坝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没太多心思学习。”

  胡素英的儿子吴启渝便是如此,读到高二就再不想读书了,要出去打工。没想到儿子去了一年就回来了,说文化低了打工都吃亏,要回来重新读书。后来,吴启渝在涪陵读完大专,现在是一名教师。女儿吴渝在黔江读了职高后,一直在重庆主城上班,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这,是以前那个学校?”来到学校,胡素英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崭新的教学楼里,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操场是塑胶运动场,绿色的人工草皮与红色的环形跑道相得益彰;一旁是标准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场,一群学生正在上体育课……

  而胡素英印象的学校,还是几年前回来的样子——操场是水泥地面,教学楼也是旧的。

  而这次,她怎么也没想到,山村的学校也变得这么现代化。

  “这几年,保安村变化最大的就是学校。”学校老师石敦瑜告诉胡素英,“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娃儿些还有营养餐。每天的午饭,国家补助3元,学生家庭自己承担2元。每一餐都是三菜一汤,注重营养搭配。”在学校干了37年的吴启红老师介绍,低年级学生每学期只需要交200元餐费,而住校生每学期的餐费、住宿费也只需要800元。

  就在胡素英离开的时候,学校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冲出了教室,阳光照在他们的笑脸上,温暖而明媚。看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们,胡素英打算下次把孙子孙女也带回来,看看保安村的新气象。

  返程时,胡素英随身物品多了几大包,有绿豆粉、土豆、鸡蛋……都是乡亲们给的。

  “他们都说现在生活不比城里人差。看到大家过上了好日子,我就放心了。”顿了一下,胡素英又说,“我嫁到了保安村,心也留在了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