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期及孕期的家庭教育指导。
计划怀孕的夫妇应认识到;
父母是儿童的首任老师,夫妻和睦是良好家风和家教的基础。
该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幸福家庭;
学习孕育知识,做好孕期保健,做好父母角色准备。
1.指导重点及实施建议。
(1)传承弘扬优良家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幸福家庭是美满生活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夫妻要转变心态,进入夫妻角色,弘扬传统美德,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良好家风。树立家庭发展目标,共享权利,共担责任,共创幸福家庭。建构平等、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营造互尊互爱、平等相待、融洽和睦的家庭环境。
(2)做好父母角色准备,迎接新生命。
父母在身心、物质与环境方面做好孕育健康胎儿的准备,树立优生优育、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夫妻共商生育计划,科学选择受孕年龄及时间,鼓励自然分娩。认识到父母应承担的责任,树立教养儿童的自信心,主动从专业机构(平台)学习相关孕育知识。鼓励二孩生育,做好全面准备。
(3)关爱孕产妇,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孕产妇身体易疲劳、情绪易波动,需要家人关爱。孕产妇要接受其身心变化,注意饮食营养,适度锻炼身体,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争取自然分娩。家人尤其是丈夫应多承担家务,确保孕产妇的居住环境和饮食安全,多陪伴与关爱孕产妇,安抚孕产妇情绪。
2.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1)妊娠无计划,不重视孕前及孕期检查。
个别夫妇妊娠无计划,造成意外怀孕后随意或被动人工流产,增加了并发症的可能性且影响生育能力。个别夫妇不重视孕前孕期检查,无法及时发现家族遗传病、药物、酒精、环境毒害物等因素影响,从而造成不良妊娠。新婚夫妇应主动学习两性生活、避孕、怀孕及意外怀孕处理等知识,科学避孕、计划怀孕,避免意外怀孕对女性身心、胎儿乃至家庭造成伤害。怀孕前3―6个月到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孕前检查、风险评估、优生指导等服务;怀孕3个月内到医疗机构建立档案;定期产检,及早发现高危妊娠、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时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保证孕妇、胎儿健康和安全分娩。有遗传病、先天畸形者等,待治愈或者降低不良妊娠风险后再受孕。
(2)家庭关注重心转移,产妇出现产后抑郁。
个别产妇可能出现产后抑郁倾向,情绪持续低落、悲伤、沮丧、烦躁;可能出现厌食、暴饮暴食、失眠、焦虑等症状。家人尤其是丈夫要多陪伴、关爱产妇,关注产妇情绪变化,一旦出现抑郁倾向,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心理疏导和干预,必要时接受药理治疗。多帮助和指导产妇积极调整身心状态,照料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