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春暖花开,雨后初霁,邀三五好友踏青出游,畅游山水,其情其景想想就很美的!
连日的阴雨终于转阴放晴,微信朋友圈意料之中的开启霸屏模式,“第六届秀山清溪龙凤花海旅游文化节”开启大幕,一众红男绿女各种花式摆拍、微信小视频充斥手机屏幕,极度诱惑力,让人感染而心驰神往,欲罢不能。我本是个不喜欢凑热闹的主,在朋友的怂恿下,终未能经受住他的软磨硬泡,也一同去感受了下浓烈的节会氛围。
一路上车水马龙。将到万亩油菜花基地,游人早已络绎不绝,三三两两,在尽情欣赏大自然馈赠的美景的同时,更加不忘尽情拍摄难得的美丽瞬间。进出花海游线的两旁早已停满了车辆,有了交警的指挥和疏导,现场秩序井然。
越来越近了。主会场传来节会主持人高八度的声音,在扩音器的传送下,震荡耳鼓,回荡四野,分贝之高亢不亚于飞机的轰鸣,其嗨翻天的节奏可见一斑。
主会场里,嗅觉灵敏的商家闻讯而来,各种美食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千姿百态的小饰品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游客们在这里聚集、围观,感受节会的隆重和宏大。还有的游客汇聚在主会场对面的狮子山,登高远眺,居高临下全景欣赏花海的美。一张张笑脸随着不时响起的手机或相机的快门声被定格在这一瞬间,成为“到此一游”的美丽佐证。在串联花海四通八达的旅游线路上,摩肩接踵的游客们或有说有笑,或取景拍照,尽情享受油菜花海一望无垠的金黄,感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让人震撼的美景,花蕊间,蜂飞蝶舞,花香怡人,游客们沉醉在大好河山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主会场激情四射,嗨翻天的场景和极具穿透力的高分贝,让人耳鼓发麻感觉头晕。在朋友的提议下,决定去找寻散落在花海四周遗存下来的几处历史古迹之瑰宝。
寻宝的第一站——杨氏土司城。一幢青砖勾缝、黛瓦翘檐的古老建筑,门口一对石狮雄踞,依稀还能感觉到它昔日看家护院的威武风采。走进大门,二楼的一条长廊将四幢两层全木质结构房屋串联在一起形成当年大户人家才配拥有的“四合天井”,棕色的木柱和板壁,衬托出时代的久远,窗明几亮,古色古香。一块块形状规整统一的石板地砖因经常行走,其中的一段已变得光滑铮亮,另一部分人迹较少行走的区域却略微显得斑驳,更有一簇簇春草从石缝里挤出来,感受春光。几个老人围坐在堂屋的一角练习秀山县粹——黄十八,也可能是在受命值守,百无聊赖,邀约切磋切磋技艺。我们不忍打扰,速拍几张后继续下一站寻宝。
经向路人打听,几经周折,来到风雨客寨桥。桥的年代据说已越700年,横跨平江河,供两岸百姓交流交往。桥身七墩六孔,巨石规范垒砌的桥墩上,架上约合抱粗的原木,工匠们把木柱串成一列列牌坊放置在原木上,再用檩、橼穿插加固,上面加盖青瓦,遮风挡雨。牌坊设计精湛,做工精巧,层层叠叠,极具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桥面用木板垫底,木板上再铺石板供行走,既平整又牢固。
客寨桥历经700余年风吹雨打,曾经为两岸百姓交往做出了不可淡忘的贡献,如今虽已沧桑却风骨犹在,但稍有倾斜而显得摇摇欲坠的桥身,亟待修缮。
最后一站来到镇元桥。伟大的工匠们硬是将一块块石头垒砌成一跨一孔的拱形石桥。一株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巍然屹立在桥头,树冠如伞,遮天蔽日。树身挂满红色布匹,树脚不远处一个形如蒙古包的小庙宇前还残留有纸钱灰和燃剩下的蜡烛、香脚,时令果品摆放在前面供菩萨享用。传说在这里焚香烧纸,供奉祭祀,能得到菩萨的庇佑,求得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这不过是普通百姓心目中最朴素、最廉价的诉求而已,不可采信。桥上,几个游客正在游玩、拍照,尽显生活的惬意和闲适。
古遗迹,是先辈工匠们创造和智慧的结晶。近距离领略古遗迹的风韵,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寻宝之旅,纵情山水之间,感知自然之美,释放快乐心情,感受生活真谛,深切感受到前人的伟大,大自然的美好和遗存古迹的意义非凡。更深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遗存古迹,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但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图文/余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