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撂荒地变身记
编辑:
来源:秀山网
发布时间:2020/6/13 9:21:39
字号:

——记涌洞乡凉河村发展白茶助脱贫

秀山网讯 一季清明茶采收结束,又迎来新一轮管护。涌洞乡凉河村的茶叶基地位于群山之中,该村主任吴云良正和村民们忙着给茶树除草。

近年来,凉河村通过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合理制定带动机制,发展白茶1100余亩,为当地群众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凉河村千亩茶叶。杨帆 摄

产业规划

以前,凉河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一方面,村上没有发展产业;另一方面,全村耕地大面积撂荒。

2015年,全县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吴云良便和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反复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确定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思路。最终确定利用撂荒的土地资源发展茶叶。

干部群众均达成共识后,吴云良便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先后到我县中平乡、乌杨街道以及贵州省松桃县进行考察学习茶叶产业相关知识。2015年底,学习考察结束,随即在村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凉河村产业发展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但茶树却迟迟没种上。

“主要是没有用于发展产业的资金,没有资金我们就只能去借。”吴云良说,茶苗引进、租地、劳务支出等都需要钱。在他的倡导下,凉河村干部包括他在内共垫付了25000元,于2015年底引进茶苗73万余株。

只有苗没有地也不行,有了地没人去帮忙种更不行,于是吴云良便以个人名义或合作社名义借了60余万元。

2016年初,他带领村上干部及群众近40人,出入在凉河村群山间,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对土地开荒和茶苗种植。


吴云良为务工村民演示茶树管护技巧。杨帆 摄

突破瓶颈

20184月,正是清明时节,凉河村种植的茶苗迎来了采摘期。采茶共1400余斤,销售6万余元,而正常情况下能实现采茶2000余斤。吴云良分析,一是茶树处于生长阶段,二是种植管护技术缺乏。

首次失利,吴云良以及干部群众都没失去发展产业信心,他们再次进行外出考察学习。

时间来到2019年,又到了采茶季,这次采茶2000余斤,销售10万元,但正常情况下产茶应是3000余斤,原因还是经验技术。

“种茶没搞头!”。

茶叶种植接连失利,凉河村村民的心凉了“大半节”,发展产业信心出现了动摇。

“群众对产业发展失去信心,说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工作做好。”吴云良说,茶叶生长有一个周期,这时候打退堂鼓就等于凉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半途而废。

怎么找回产业发展信心?如何让产业更具带动作用?

吴云良认为,要打破发展瓶颈,就得让群众看到产业成效,于是他便进行自行育苗17万株,育苗成功就把茶苗送给村民们种。

一年过去,吴云良培育的茶苗成活率在98%以上,部分群众手里有了茶苗,茶苗不仅能种还能拿去市场上卖。

凉河村村民,动摇的信心被夯实。

茶叶加工厂。杨帆 摄

利益联结

“利益联结是至关重要的,就拿我们村上的建卡户来举例,他们既可以通过产业发展收到土地租金、也可得到务工费、同时可得到两次收益分红。”吴云良介绍,专业合作社实行股权化分配,并按30元每股为入股群众进行配股,其60%收益用来分红、而60%里的再出5%用于为建卡贫困户分红,30%用于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10%作村集体经济。

吴华兴是凉河村一位建卡贫困户,今年61岁,因病致贫,一家四口人,曾经他对产业发展并不看好,如今他通过在专业合作社学到的技术,自行发展了2亩茶叶,能实现年产茶100余斤,收入5000元右,同时,他还发展了2亩油茶。通过务工收入以及产业增收,吴华兴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叶加工厂设备。杨帆 摄

目前,凉河村茶叶产业从最初的500亩,发展到了1100亩;今年产茶6000余斤,实现茶叶销售25.8万元,村集经济收入1.3万元,同时,从原来的考察学习变成了产业种植示范。村上在今年已完成了茶叶加工厂建立,并引入了加工设备。截至目前,村上除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外,还带动60余名群众参与发展。

2021年,凉河村的茶叶产量预计能达到12000余斤,届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翻一倍。

(全媒体记者  杨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共有 访客发表了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