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山网讯 “痛了十年,终于在秀山解决了。”55岁的龚女士摸着曾经痛到无法触碰的右脸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从黔江慕名而来,因三叉神经痛辗转多地求医,最终在秀山县人民医院疼痛科通过微创手术重获正常生活。
在武陵山区,像龚女士这样的疼痛患者不在少数。2015年5月,秀山县人民医院疼痛科应运而生。十年过去,这个最初只有3名医生的小科室,如今已成为服务范围辐射四省一市十余个区县的疼痛诊疗中心。近五年来,县域外慕名而来的门诊患者占24.70%。
	 
一个县级科室的“破圈”之路
“十年前,很多疼痛患者不知道该去哪看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疼痛科主任龙军回忆,建科之初,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患者对疼痛专科的认知不足。
变化在悄然发生。科室一方面深入乡镇开展疼痛知识普及,一方面苦练内功,逐步建立起涵盖风湿骨病、脊柱源性疼痛等四个亚专业的诊疗体系。
2019年,科室成为重庆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委单位,是目前唯一获此身份的县级医院科室。随后,又与国内顶尖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建立技术协作,并开设张达颖教授“名医工作室”,让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直达县城。
“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只求解决实际问题。”龙军说。这种务实态度,让科室在学术研究上也走出了特色之路——聚焦基层常见疼痛疾病,研究成果连续8年在省市级以上学术年会进行交流发言。2025年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提交9篇研究成果,7篇高质量论文获壁报展览。
	 
一把“钥匙孔”里的技术革命
2025年10月22日,疼痛科手术室内,一台椎间孔镜手术正在进行。医生在患者腰部开出一个约7毫米的切口,在内窥镜辅助下精准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患者下午就能下床活动,三天后可以出院。”主治医师陈力介绍,这种微创手术已开展3000余例,成为科室的“招牌技术”。技术革新不仅体现在设备上,更体现在诊疗理念上。科室率先在渝东南开展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让以往需要到重庆甚至北京才能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县城就能得到诊治。
“耗材集采后,手术费用大幅下降,更多普通患者能够承受。”龙军说,这才是技术下沉的真正意义。
	
一位医生的“传帮带”情怀
从医十八年,龙军有个习惯始终未变,每次下乡义诊,都会带上年轻医生。“疼痛疾病在基层很常见,但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他说。这些年,他走遍了3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基层医生二百余人次。
这种“传帮带”也体现在科室建设上。疼痛科副主任陈力已能独立开展各类疼痛微创手术;医生余华、田飞能在影像引导下行脊柱源性疼痛微创治疗;医生黄芳、崔亚红在癌痛治疗方面形成专长……
“我们不怕年轻医生超越自己,就怕他们学不会。”龙军说,科室能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人才梯队的建设。
	
患者口碑背后的民生温度
在疼痛科的医生办公室,一块写着“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除病痛”的锦旗格外醒目。送锦旗的酉阳县患者,术前因严重腰腿痛无法直立行走,如今已恢复正常劳动能力。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94岁的彭老爷子因椎体压缩骨折卧床两个月,经椎体成形术后4小时就能下床;癌症晚期患者通过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用传统口服药1/300的剂量就实现了有效镇痛……
“技术重要,但温度更重要。”这是疼痛科医护人员的共识。同时,科室还建立了患者回访制度,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跟踪指导。
十年发展,秀山县人民医院疼痛科走出了一条区县专科建设之路。目前,该科已能独立开展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要求的全部疼痛诊疗技术。
“我们的经验证明,县级医院专科发展必须找准定位。”龙军分析,疼痛科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们抓住了基层的真实需求,选择了与大型医院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不做最前沿的研究,但要把成熟技术用到极致。
十年,对于历史长河只是短暂一瞬,对于武陵山区的疼痛患者来说,却意味着从“痛苦不堪”到“重获新生”的距离。在这个距离重庆主城400多公里的县城里,一群疼痛科医生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健康中国的基层实践。
(本网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