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没想到不用跑远、不用花钱请律师,在社区里就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谈起不久前成功调解的社保纠纷,秀山县丹凤社区居民田某话语中掩不住欣喜。
田某原是某精神卫生中心的职工,双方因社保缴纳基数、年限及阶段性漏缴等问题产生分歧,多次协商未果。无奈之下,田某向丹凤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寻求帮助。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里,通过专业人员的介入,事情迎来了转机。
“起初单位也有顾虑,我们反复沟通,从法、理、情多角度说明调解的优势,最终让单位愿意回到谈判桌,双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社区法律专员说。几次调解下来,工作室既向单位释明了合规参保的法定义务和风险,也帮助田某理性分析诉求、准确理解政策。双方逐渐缩小分歧,就补缴数额、计算方式与操作程序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
“我们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规范管理是对单位和职工的双重保护。”该精卫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
该案例是秀山县自今年5月开展城乡法律服务供给改革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秀山县司法局选取中和街道丹凤社区、清溪场街道永进社区、石堤镇高桥村三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试点,将专业力量下沉至基层,打造“农村半小时法律服务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便捷、触手可得”的法律服务。
试点启动以来,秀山县司法局紧贴城乡发展实际,突出群众需求导向,制定差异化试点建设方案,明确工作室重点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初审、公证鉴定引导等便民服务。如今在试点村社,群众推门就能见到“法律管家”。工作室不仅提供咨询、调解、普法等“一站式”服务,还建立起“每周有专员值班,每月有顾问坐班”的运行机制。驻村法律顾问每月服务不少于8小时,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开展法治体检、举办普法讲座,真正变“群众跑腿”为“服务上门”。
“土地纠纷、劳资争议、家事矛盾……这些都是老百姓常遇到的难题。现在他们不用奔波,在村里就能得到专业的帮助。”石堤镇高桥村驻村法律顾问易光介绍。
为提高服务效能,秀山县司法局持续组织业务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精准掌握政策,做好高效便捷法律服务同时规范服务行为。并通过便民联系卡、公示栏、发放《民法典》及法律援助资料等形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和使用率,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据统计,截至目前,三个试点单位已累计接待群众咨询86批、超过260人次,覆盖当事人2000余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场、讲座8场,入户走访100余户,排查矛盾纠纷22起,积极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高效的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服务,初步实现了法律服务与基层群众“零距离”。
“下一步,我们将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优化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更多村社延伸,让法治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群众。”秀山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