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在渝东南的群山褶皱间,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的梯田如银色丝带般缠绕山间,从海拔数百米的山脚延展至云雾缭绕的山腰。这片承载了百年农耕记忆的土地,因独特的气候与土壤,孕育出曾作为贡品的优质稻米。每到金秋时节,层层叠叠的梯田便褪去翠绿,换上金灿灿的盛装,稻穗饱满低垂,微风拂过,稻浪翻滚间,浓郁的米香弥漫山野,吸引着人们走进这片丰收的天地,探寻千年梯田与现代乡村振兴碰撞出的别样火花。从“贡米”到“金米”,从“农田”到“景区”,涌洞镇以百年梯田为纸,以创新为笔,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答卷。
荒田变良田,村集体经济“稻”路宽
秋阳穿透薄雾,涌洞镇河坝村千丘梯田泛起金色涟漪。驻村第一书记吕晓磊站在田埂上,望着联合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声音里透着振奋:“今年全村650亩贡米基地预计产出成品米16万斤,产值突破1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比去年有了大幅度提升!”他指着远处连片平整的田块补充道,过去因劳动力外流荒废的“巴掌田”,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连成沃野,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望天收”成为历史。村民杨再明正将刚收割的稻谷装车,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专家教科学种植,米价涨了,收入也跟着涨!”
科技赋能,“金种子”种出高产量
“传统品种亩产400公斤,我们试种的香稻新品种达到了598公斤!”重庆市专家服务团成员许洪富蹲在试验田边,指尖轻抚金黄的稻穗。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六批专家服务团张颖韬团队在涌洞镇开展12个香稻品种筛选,通过增密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让贡米兼具高产与香醇特质。村民李淑芬如今成了技术“粉丝”:“专家教我们施有机肥、引进优质香稻品种,米质好了,产量增加了,订单也多了!”许洪富介绍,技术团队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落实关键技术,田间实操答题,辐射带动涌洞镇3个村1500亩贡米种植大面积单产提升。昔日“土疙瘩”变身“金元宝”。
农文旅融合,梯田长出“新经济”
金秋时节,涌洞镇通过农文旅融合展销活动,推动千年梯田焕发新生机。当地创新“贡米+生态+文化”全产业链,依托电商平台、帮扶展销平台等协作机制,实现贡米“云端”热销,打通“田间到餐桌”直通渠道。通过生态种植,推行“稻+”模式,稻鱼共生、稻油轮作不仅提升土地效益,更打造四季景观,“春观油菜花海、夏赏稻田绿浪、秋览金黄稻穗、冬览水墨梯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同步研发“贡米+鱼化石”主题研学路线,融合农耕体验与地质文化,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村民王大姐笑言:“过去靠天吃饭,如今靠景生财!”农文旅深度融合,正在梯田之上绽放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夕阳下,梯田层层叠叠如大地指纹,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振兴画卷。
从百年贡米的历史荣光,到如今荒田变良田、科技提产量、文旅拓增收的多元发展,涌洞镇的梯田不仅延续了农耕文明的根脉,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转变,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跨越。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这片金色梯田必将孕育出更多希望,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篇章,让百年贡米的香气,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