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7月15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语润童心·艺绽乡梦”推普实践团在秀山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兵分多路,把课堂设在村情馆、把调研搬进农家院、把直播间架到田间地头,以语言为纽带,探索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融合路径。
入户调研:一口普通话,连通山里山外
上午,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围绕普通话使用频率、交流障碍等问题进行问卷访谈。在兰桥镇新华村,一位曾在浙江等地务过工的七旬老人用流利普通话与队员交谈,“我在厂里干过质检,回来后发现普通话能帮邻居网上购物、带孩子看病等,慢慢就成了大家的‘翻译官’。”老人朴实的经历,为推普的现实意义写下生动注脚。
途中助农:三轮车上的临时“摊位”
前往拍摄点的路上,一辆满载水蜜桃、黄桃和李子的三轮车停在路边。车主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果农,因不会讲普通话,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想着快烂到地里的水果,显得焦虑。实践团当即暂停拍摄计划,围绕果品甜度、产能及物流条件展开现场调研,并向其提出“大学生出镜+农户供货+本地电商服务站代发”的直播带货方案。“我们想给您搭个‘云摊位’,让您坐在家里就能把桃子卖到山外。”老人听完连连点头,笑得比正午的阳光还暖。推普实践团初步排期将于本周内完成首场线上推介。
直播预热:玉米地里的“普通话+电商”课
下午,实践团来到新华村,与种植大户黄明江对接直播带货事宜。队员们先围绕普通话和电商平台的使用需求开展调研,随后走进水果玉米、羊肚菌和辣椒基地,现场拍摄预热短视频。面对采访镜头,黄明江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坦言:“以前发音不标准,介绍产品时外地客户听不懂,闹了不少笑话。今天大学生一句一句教我,我终于敢开口讲玉米为啥甜、羊肚菌咋烘干!”推普实践团为农户拍摄的直播预热视频一经发布,便吸引众多网友留言,期待正式开播。
重庆青年职院相关指导老师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助农直播,并联合当地电商服务站建立“推普助农”长效机制,让标准语真正成为拓宽销路的“新农具”。
(通讯员 岳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