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晨曦微露,薄雾轻笼着秀山膏田镇道罗村,“蛙妹山庄”的后厨已飘出阵阵诱人香气,铁锅里红烧石蛙咕嘟作响,50岁的杨娅飞正麻利地指挥着员工备菜,为迎接新一天的食客做着精心准备。而在不远处的石蛙养殖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当天要发货的石蛙,这些活蹦乱跳的“山珍”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这片占地1400㎡的农家乐,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更藏着一位女企业家的乡村振兴“致富经”。
杨娅飞。
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蛙妹”的女企业家,用16年时间将创业蓝图绘成年产值6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蛙苗培育到餐桌美味,从深山基地到全国冷链,她的石蛙不仅“跳”出了大山的束缚,更“跳”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杨娅飞用坚持与智慧,把深山石蛙养成了致富“金蟾”。
“超市老板娘”的跨界豪赌
2009年,杨娅飞到厦门的舅舅家探亲,发现当地石蛙卖得很火,而且供不应求,这让她看到了商机,回来后,养蛙的发财梦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开超市辛苦挣下的60余万元,被她一股脑的投入到养石蛙上面。
“家人都反对,觉得太冒险了。”杨娅飞说。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建基地、买种蛙,在膏田镇道罗村创办了重庆鸿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她吃住在基地,每天起早贪黑地照料这些“宝贝”。
成品蛙车间。
然而,农业创业的艰难远超想象。2013年,由于技术不成熟,养殖场遭遇灭顶之灾。“石蛙由于应激反应,不吃不喝。”杨娅飞回忆说,当时8万多只石蛙死亡,直接损失近200万元。
看着一只只石蛙死去,杨娅飞心急如焚。但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踏上了漫长的学习之路,四处拜访专家,参加各类培训,还远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通过不断摸索,她逐步攻克了水质控制、温度调节、饲料配比等技术难题。2016年,企业终于实现扭亏为盈。
“蛙妹山庄”的共富密码
企业步入正轨后,杨娅飞开始思考如何让产业惠及更多乡亲。2016年,她投资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蛙妹山庄”农家乐,创新推出“三个优先”用工原则:优先留守妇女、贫困户和家庭困难者。
蛙妹山庄。
“在这里工作每月能有3000元底薪,有3%的分红,还给我们交社保。”正在准备食材的村民刘华告诉记者,她从“蛙妹山庄”建立初期就在这里工作,在销售旺季,每月能收入一万余元。
“蛙妹山庄”不仅提供以石蛙为主的特色美食,还能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食材均来自自家基地和周边农户,装修采用原木风格,与乡村环境浑然一体。“很多游客都是冲着我们的石蛙来的,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杨娅飞自豪地说。如今,这里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50余万元。
乡村振兴的“接力赛”
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石蛙养殖、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企业,建有6个工厂化养殖车间,占地1.3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8人,主要从事石蛙工厂化养殖和冷水鱼养殖。现年产商品蛙2万斤,幼蛙50万只、蝌蚪200万尾、冷水鱼5000斤,年总产值600余万元。目前是全国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最高、产销量最大的石蛙养殖企业之一。生产的优良蛙种销售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在全国各地发展合作户86家,真正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
杨娅飞查看黄粉虫出蛹情况。
为了养殖户少走弯路,杨娅飞还自筹资金购买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工具,创办水产养殖农民田间学校,把自己多年掌握的养殖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农户。
“我希望通过这个学校,能让更多的乡亲掌握养殖技术,一起发家致富。”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要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杨娅飞说,她计划未来三年内通过与农户合作养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发展石蛙养殖,形成产业集群。
杨娅飞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农村女致富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最美巾帼致富领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杨娅飞正在查看水质。
从一个人的创业梦,到一群人的致富路,“蛙妹”的故事还在继续。夕阳西下,“蛙妹山庄”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游客们品尝着美味的石蛙,欣赏着乡村的晚霞。杨娅飞穿梭在各桌之间,员工们亲切地喊着“蛙妹”。这个温暖的称呼,或许正是她成功的密码——把心贴在土地上,把情系在乡亲间。在她的蓝图上,小小石蛙还将“跳”向更广阔的天地,带着更多乡亲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