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网讯 “来来来,大家先坐下喝一碗茶暖暖手……”
“油茶采摘已经接近尾声,顺势利用这个时间向广大村民科普油茶在推动我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我建议开展一场油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教学活动。”
“现在正是交医保的时候,有些老人行动不便,我建议左邻右舍大家互相帮忙,协助老人在村委会或者手机上交一下。”
傍晚时分,钟灵镇凯贺村伍大爷吃过晚饭就往村口“碗碗茶议事亭”集结,陆续到场的10多名户主与乡、村干部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话家常,你一言我一语,用“接地气”“冒热烟”的形式,聊变化、提需求,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乡村干部进行逐一解答,重难点问题大家群策群力。
俯视镜头下的凯贺村村容村貌。钟灵镇供图
近年来,凯贺村作为重庆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家风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县级文明村,从当地群众自古喜好喝茶的习俗入手,以碗碗茶为“小切口”,写好移风易俗“大文章”;以村规民约、志愿服务为新路径,弘扬正能量,提升村民内在修养;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议村务、树新风、育真情为重点,构建院落净美、邻里和谐、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村规民约 展现移风易俗新风尚
“如今乡村大变样,改掉旧习旧思想,婚丧喜庆从简办,人人都是践行者……”走进凯贺村,道路平坦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环境清新怡人,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墙”,成为了传播文明的“新窗口”,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顺口溜,成为美化家园的“活教材”。院墙彩绘,角落花草,生态和人文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
村规民约是乡村自治的“宝典”,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金钥匙”。凯贺村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搬到“碗碗茶议事亭”,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村民群众“唱主角”,汇集党员、干部、群众等多方力量齐参与,做到村规民约“大家提、大家定”,完善后的村规民约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制定“高氏祖训”“忠孝传家”,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适度,为文明乡风“把好舵、护好航”,让基层治理有情有效,合力推动乡村面貌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有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凯贺村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喝碗碗茶议事。钟灵镇供图
“现在,大家不再讲排场、比阔气,家家户户讲孝道、比卫生,从以前的相互攀比中解放出来,让宴席牌面大‘瘦身’,人情账本大‘减负’,日子越过越顺心!”村民杨胜红高兴地说。如今的凯贺村,农家小院一院一景、村民之间关系和谐,村内尽显文明新气象。
选树典型 引领乡风文明新榜样
基层社会治理既要通过以自治、法治“塑形”,也要注重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没有群众道德意识的提升,再好的自治、法治也会根基不牢,一戳就破。近年来,凯贺村把德治融入基层治理之中,强化思想道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作用,从身边人入手、在群众中发现,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感召人、教育人、激励人,不断在挖掘榜样上下功夫。让乡村精神文明之风吹拂心田,为乡村振兴战略凝心铸魂,持续传递文明向上、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
走进凯贺村乡情馆,被称为“镇村之宝”的三十六本“村长日记”引人注目,半米多高、十五万余字的图文记录,是凯贺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龙河进百家门、访百家情、听百家言、排百家难、办百家事的点点滴滴。
一笔一划镌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李龙河以“绣花功夫”绣出了匠心治理之道,2023年被重庆市评为身边好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石板桥组作为凯贺村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示范点,更是涌现了一批批典型事迹。上世纪90年代下海打工的一批村民,近几年返乡带动留守村民共同创业,整个石板桥组成为了“全组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年轻时候的我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玩了很多年才开始干正事。”凯贺村石板桥组村民李龙恩告诉记者,因为年迈的父母住着破旧的房屋,心中很是愧疚,他决定要好好干一番事业。现在的他不仅让父母住进了别墅,还把平整建好的自家院坝共享出来,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之家”。
“村里通过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忠孝之家、卫生之家、重教之家等特色评选活动,组织党员先锋、村庄能人、新乡贤等多元力量,整合修缮闲置资产,打造共富亭、文化长廊、文化小院,以榜样力量引领乡风文明,以‘活’的举措树立模范标杆,让村民们不断参与基层治理,全面推动村容村貌从‘局域美’迈向‘全域美’,从‘一时美’变为‘时时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凯贺村党支部书记吴再举说道。
奋楫出发向未来,扬帆启航新征程。今日之凯贺,像李龙河、李龙恩一样的典型人物事迹还在不断涌现……
志愿服务 点亮乡村智慧新光芒
“逆锋起笔,欲竖先横,中锋行笔,渐渐提笔……”
“同学们,书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笔一划的规矩里蕴含着我们做人的道理。”简仕平是秀山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在凯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法室,一边吟诵口诀一边示范书写。课堂上近40名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简仕平的一举一动,然后像模像样地模仿起来。
“平时我要忙地里农作物、中药材的管护,也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家,多亏了村里开设的公益课堂,让我做事很安心。”村民杨再碧开心地说。
凯贺村聚焦“一老一少”,开展公益课堂,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推行生产生活互助、发展娱乐互助,让青少年思想有方向、眼界能拓宽、能力能发展,让老年人生活得安心,幸福有依靠。
凯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授课老师在教学。钟灵镇供图
从2015年截止到今年,凯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益课堂共开课上百余次,服务青少年上千余人,惠及家庭300余户。
凯贺村的志愿服务者们成为“一老一小”的守护者,他们用心用情走出“小家”服务“大家”,让凯贺村发展实绩更有温度、社会治理更有精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生态产业”擦亮绿色发展新底色
流水潺潺、鸟鸣幽幽,凯贺村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拾级而上,细雨朦胧中水汽氤氲,远远望去,茶树显得更加油亮。
谋长远之计,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绿水青山之间,凯贺村正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书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这个曾经面临贫困挑战的山区乡村,如今找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
“当时为吸引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我们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用土地入股的方式,等产业实现增收后,大家都能分红。”凯贺村支部书记吴再举告诉记者,2019年,在发展2400亩油茶的时候,凯贺村采取“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经营+大户管理”的“两茶一药”产业发展模式,打造“6+1+3”的利益分配方式,既破解了“资源精英捕获”、优质资源经常被少数人占有的难题,又通过经管分离,实现了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做专业之事的管理效率,让全体村民变成了合作社“股东”,实现了共同增收。
而村里1200亩银花基地则租给种植大户规模化发展,按照每亩200元的价格,每年租金超20万元,村民在基地务工,拥有“租金+务工”双收入,有效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就业”的发展格局。
产业的发展,能提升基层治理“软实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又能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凯贺村长期以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坚决维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打造茶叶产业综合观光体验园,建设安置小区105栋,发展银花1200亩,有机茶叶核心示范基地1300亩,油茶2400亩,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局面。
钟灵毓秀,山水凯贺,善治之地。在这里,一幅人民富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幸福画卷跃然眼前。
(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