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四千精神” 筑梦复兴伟业
张秋菊 秀山县妙泉镇
说到四千精神,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都听说过,当然,没听过的也不要紧,我争取用接下来的几分钟把四千精神给大家说清楚、讲明白。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的《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中指出:“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下面,我先给大家说说第一个“千”,走遍千山万水。毛主席有句名言叫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危难时刻,我们党正是走遍千山万水,才结合实际摸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夺取了胜利。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同样也需要经过千山万水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行之愈笃,知之益明。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内外都是“压力山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发现问题,了解情况。
第二个“千”是说尽千言万语,说尽千言万语体现的是浙商满腔热血、坚持不懈说服对方的的作风。纵观古今,伟大人物和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说尽千言万语”。孔子周游列国说尽千言万语成就儒家经典,马克思说尽千言万语为无产阶级解放指明了道路,我们的革命先辈说尽千言万语才唤醒了沉睡的旧中国。今天,复兴中的中国仍然需要说尽千言万语。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内要讲政策、说理论,将群众关心的民生政策说清讲透,在“说”与“讲”中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第三个“千”是想尽千方百计,想尽千方百计指的是想尽种种办法,用尽种种计谋去解决困难、达成目的。在这里我想为大家讲一讲我们妙泉镇大田村的一个故事。2021年,一位年近六旬的驻村第一书记赵茂兴来到了大田村,很多人听到这个年纪肯定就会想,这个年纪驻村怕是去村里养老的哦!但事实并非如此,赵书记到了村子以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想法设法调动大田村老百姓积极性,使大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是怎么做的呢?开启大田村的驻村工作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坝开全体村民的思想动员会。在会上,他提出要把大田村打造成美丽乡村,同时提出了发展蔬菜产业的构想。为了解决横在大田村产业发展前的种种问题,赵书记奔走于田间地头问计于民,又自费带领蔬菜种植户前往蔬菜种植大户实地参观学习,同时广泛利用身边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多方联系,为全村种植户解决蔬菜销路。目前,大田村共建成蔬菜大棚18个,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大田蔬菜已经销往广州、长沙以及秀山的大小超市。
现在,走进大田村不仅可以看到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还有干净整洁的步道、花草繁茂的院落以及宽敞便利的文化广场,看到这幅景象,很多人都难以想象,此前的大田村还到处都是烂泥地、破房屋、柴火堆。为改善大田村人居环境,赵书记和村支两委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到院坝硬化、废旧房屋拆除、搭建竹篱笆等环境美化的工作中来,让村子的颜值不断刷新。各级领导对大田村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式赵书记和村支两委群策群力,才将大田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成秀山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最后一个“千”是吃尽千辛万苦。“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更需要吃尽千辛万苦。远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近有红军长征跋山涉水,使革命化险为夷的伟大奇迹;现有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天路”的惊世之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事业也必然充满荆棘、布满艰险,我们只有拿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方能筑成韶华荣光。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重提了“四千精神”。再提“四千精神”,既是为了铭记那一段非凡的历史,更是为了汲取蕴藏其中的经验,为开启新征程凝聚智慧与力量。
同志们,今天我们正意气风发的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让我们传承和发扬“四千精神”,以梦想为岸、奋斗作浆,待到巨龙腾飞时,看山河锦绣、云兴霞蔚、物阜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