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翠翠秀山APP
秀山公众号
梅江镇:以黄蜀葵为笔 书写乡村振兴奋进篇章
(1/0)
2025/8/6 16:45:23
查看全部

秀山网  地处偏远,土地零散,丘陵密布,曾是梅江镇杠龙村发展路上的“紧箍咒”。望着脱贫攻坚时期建起、如今蒙尘的中药材烘烤房,村支书龙江的眉头拧成了疙瘩:“盘活资产,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是眼下最急的事!”

如今,走进杠龙村,这幅图景已彻底改写。盛夏时节,八十余亩黄蜀葵田铺展成金色花海,村民们天不亮就挎着篮子采收鲜花,烘烤房里昼夜不熄的灯火映红了干部们的脸庞。从困境中突围,向产业要出路,杠龙村用一株黄蜀葵,走出了一条偏远山村的振兴路。

破局:老产业里找新希望

“土地碎得像棋盘,种啥都难成规模。”这是杠龙村人多年的心病。脱贫攻坚时,村里试过种中药材,建起了标准化烘烤房,可后续产业没跟上,设备渐渐闲了下来。

“不能等靠要!”村“两委”班子碰头会上,龙江一锤定音。大家一致认为,杠龙村有中药材种植传统,这仍是破局的关键。村干部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入邻近乡镇,甚至跨省来到贵州省松桃县,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他们精准研判市场,经过反复权衡和思考,最终将目光再次锁定在了曾经助力村民脱贫的“功臣”——黄蜀葵身上。

这份坚定的选择,源于过往的成功经验。曾经,村集体采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让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实现了增收致富。而此次的民意调查更是给村干部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村民们种植黄蜀葵的意愿高涨,初步统计需求就超过了百亩。“有技术、能增收、村上领头,我们就敢干!”村民老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对村干部的信赖,也表达了对增收的强烈渴望。

突围:跨省取经播下“希望种”

方向定了,难点在销路。在贵州调研时,村干部得知江苏泰州一家中药企业对黄蜀葵需求量大、合作信誉好,当即动了心思。“必须亲眼去看看!”镇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组成小队,揣着村民的期盼奔赴泰州。

考察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运转不停;洽谈桌上,企业承诺的保价收购协议字字千钧。返程时,六十斤黄蜀葵种子被小心地装进行囊——这是撬动增收的“金钥匙”。

回到村里,村干部们迅速行动,将种子发放到村民手中,点燃了大家种植黄蜀葵的热情。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村里老弱劳力为主的现实情况,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龙江深知责任重大,他向全体村组干部发出动员令:“销路已经打通,成败就在田间地头和烤房!所有干部必须带头学精技术,下沉一线,包户指导!我们多流汗,群众就多得利。务必盘活烤房,让增收看得见、摸得着!”

这份坚定的决心,化作了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从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村干部们全程参与,他们的汗水浸润着每一寸土壤。同时,他们还积极协调,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来到村里进行现场指导。尽管在种植过程中遭遇了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的侵袭,但在镇村干部的合力护航下,黄蜀葵依然茁壮成长,为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获:汗水浇灌幸福花

“天刚发亮就得摘,不然太阳一晒,人遭不住不说,鲜花送村上烤房晚了,他们也搞不赢!”种植户老龙一边麻利地把黄蜀葵鲜花装进筐,一边笑着说,“村里担风险,我们只出点种子钱,干着踏实!”

采收季以来,杠龙村的田间地头与烘烤房连成了“作战线”。龙江定下铁规矩:“严格按药企标准来,烤房24小时轮班,差一点都不行!”干部们轮流守在烤房,盯着温度、记着时间,汗水浸透了衣衫,却没人喊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袋袋优质的干花成品源源不断地产出。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村干部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八十亩试点,增收目标超额完成,鲜花一天最多能收四千多斤,花期长达三个月,这三个月老百姓每天都能见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盘点成绩时,龙江的声音带着激动,“邻村都来预订明年的种子了!杠龙村,终于有了拿得出手的产业!”

从闲置烤房带来的焦虑,到如今黄蜀葵产业的欣欣向荣,杠龙村的蜕变,藏着基层干部的初心与担当。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破解难题,在丘陵深处种出了希望。正如村民们说的:“跟着这样的干部干,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随着黄蜀葵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产业链条的逐步延伸,这个曾困于丘陵的村庄,正以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杠龙答案”。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华 通讯员 谭智波)

上一图集
下一图集
返回秀山网首页
返回上页